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墙面 > 导航 >

说瓷“耳”

说瓷“耳”

瓷砖墙面 古代虎纹瓷器耳杯 全瓷瓷砖

2020-06-05

瓷砖墙面。

陶瓷器的部位有口、颈、肩、腹、胫、足之分,颈肩部常有附加部件,名之为“耳”。耳多见于瓶罐类器物。《考工记·栗氏》:“其耳三寸”,疏:“此釜之耳,在旁可举。”设“耳”原是起到提举的作用。

陶瓷器物之“耳”式样丰富,时代特征明显。新石器时代彩陶罐的扁环耳,西周原始青瓷上的索耳,在宋代官、哥、龙泉等窑的瓷瓶上衍变为贯耳、鳅耳;元代瓷罐上采用铺首,明永乐、宣德、正德年间瓶上的戟耳,嘉靖时的兽耳、活环耳都颇为新颖;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制瓷工艺精湛,设计出螭、象、羊等象形耳。

一、“耳”的分类

按制作工艺特征可分为:

1.平贴式:贴在器物的表面,外形如浮雕。常有铺首式耳。铺首是门上用以衔环的底盘,作兽形,其作用是铺首与衔环碰撞而发出声音。罐类器物多选铺首耳。平贴在器物上,略高于表面的又称“呆耳”。

2.粘接式:一般为动物图案“耳”和带状“耳”,有象耳、螭耳、凤耳、鹿耳、牺耳、如意耳、贯耳、绶带耳、出戟耳、套环耳等,突出于器体之上。

二、“耳”的制作工艺

首先用设计的“耳”式样制成模,将泥料入模,印坯成型为部件。第二步要分辨器物胎体在做坯成型时的旋转方向,再确定“耳”在器物上的部位,粘接时充分把握并确定“耳”与器物底面的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以确保烧成瓷后“耳”是垂直向下,不偏不欹。第三步彩绘(釉下彩)、上釉、烧成瓷或上釉、烧成瓷、彩绘(釉上彩)。

随着烧制工艺的进步,套环耳由粘环发展到活环。比如元代、明代的兽耳套环,嘉靖时相似的兽耳套环下垂,制作时刮削掉“耳”与“环”相接触处的釉料,挂着烧成后,即成为活动之环,但留下欠釉露胎的瑕疵。到清代乾隆年间工艺有了革新,在“耳”与“环”都上满釉后,用细小的支钉撑住活环,留下小的空间,避免“耳”与“环”之间接触而釉溶粘连,烧成后敲掉支钉,不易看见无釉支钉截面。

器物的“耳”与器身用泥粘接附着并形成棱角,烧成后常在耳部出现裂痕或缩釉、缺釉的毛病,所以烧制成本高的高温铜红釉没有带耳器物。带环耳的器物工艺难度大,不易制作,较不带环耳的器物更少些。

三、“耳”的审美与文化内涵

“耳”的造型可分为写实式和变形式两种。元青花兽耳盖罐常以模塑兽耳作衔环状,再用青花绘怒目、张口、露牙、扬须,增添了器物狞厉神秘色彩。明宣德梅瓶上也偶尔效仿。饰以写实式“耳”的器物,如著名的明弘治黄釉描金牺耳尊之牺牛耳,清代流行的“象耳”等。

常见变形式的“耳”有螭耳、夔耳、象耳、如意耳、绶带耳等。动物图案式“耳”贴于器物两侧,头部向上,有攀援之势。这类耳的两端粘接于器物的颈肩之间,它把一定空间包容在“耳”中,作为器物形体的一部分,构成器物实体与“耳”包容空间的虚实形态对比。而带状本身亦在空间有凌空飞动之感,与器物本身产生动静的变化。

“耳”的造型与瓶体造型有密切关系,两者主次要呼应协调有变化。“耳”的装饰也体现艺人独具之匠心。因为“耳”在器物上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乾隆年间,皇帝还直接下旨令改动“耳”的式样。乾隆七年(1742年)八月二十九日,太监高玉交“青花白地双云耳六方尊”一件,传旨:“此尊花样、款式甚好,着唐英照样烧造几件……其尊耳子不好,着唐英另改好款式耳子。再照此尊款式、花样收小些烧造几件……”(据《清档》“乾隆纪事”)。青花龙纹寿字螭耳六方尊应是唐英遵命依原样改“云耳”为“螭耳”后烧造数件中之一珍品。TaoCi52.cOm

瓷之“耳”或“环耳”也受到文人关注。以倡导“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在《瓶史》中云:“瓶忌有环,忌放成对。”同时代的张谦德在《瓶花谱》中也持相同的观点。大概是环耳器物颇有家堂香火之气息,用于插花者,讲究参差变化,意态天然,两者凑合终不伦不类。

器物之“耳”,不仅仅是器物形制之一部分,与器物上的装饰题材和艺术构思一样,还是文化的载体,蕴含有深邃的内涵。瓶上之“象耳”寓“太平(瓶)有象”之意,瓶上之“如意耳”挽下垂飘带(或系“”字形),寓“万代(带)”之“平(瓶)安如意”。

明弘治黄釉描金牺耳尊,牺指古时宗庙祭祀用的纯色牲畜,(色纯曰牺)牺牛,就是古代祭祀用的纯色牛。作为明代宫廷祭祀之器,此尊的肩部两侧对称的牛头形“耳”较为真实具体,尊通身也施以纯黄釉,烘托了庄严而肃穆的气氛。清雍正青花祥云白龙纹夔凤耳瓶,青花勾绘祥云,用刻划法表现的云中白龙,瓶肩塑夔凤耳,复以青花点睛描羽,瓶上“龙凤呈祥”一派瑞气。

雍正年间有一种特殊的“鸠耳”,以上尊“耳”作鸠首状,或为具象的鸠鸟形,其内涵颇为丰富。在古器物中,有以鸠鸟造型作装饰的玉器“鸠杖”。一说见《水经注》卷七引应劭《风俗通义》:“高祖与项羽战于京索,遁于薄中,羽追求之,时鸠止鸣其上,追者以为必无人,遂得脱。及即位,异此鸠,故作鸠杖以扶老。”鸠鸟对汉高祖有救命之恩,因此作鸠杖以扶持老人。二说见范晔《后汉书·礼仪志》:“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之以麋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九)尺,端以鸠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噎是食塞咽喉,明文震亨《长物志》解释云:“盖老人多咽,鸠能治咽故也。”

清乾隆玉鸠首杖雕刻一鸠鸟栖于弯杖上,杖下端为一上仰的羊首,羊口承接杖与鸠,杖上还刻有乾隆御制五律诗,配有紫檀木座,座底也刻有同一首诗。此器为仿汉玉鸠首杖(见《西清古》)。诗作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收录于御制诗四集卷十九),《题和阗玉鸠首杖头》:“铸铜及削玉,(原注:内府有汉铜及玉鸠首杖头)鸠首杖头为。养老汉朝制,贡珍西域驰。因他食葚譬,(《诗经·卫风·氓》:“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葚,桑实。据说鸠吃了桑葚能醉,比喻女子不要沉溺在爱情里。此句是说《诗经》早有借鸠食桑葚为喻而在此引发启示。)启我教民思。设曰资扶策,将留待异时。(原注:予尝有八十五岁归政之志,彼时或需杖扶持,今则无藉乎此也。)”作为官窑器青花尊之鸠耳,自然包含有此诗的真意,传达了乾隆皇帝提倡从汉代以来就形成的养老、敬老的制度。

陶瓷之“耳”,由最初实用性发展到装饰性,由直观的审美性到深隐的文化性,反映了我国“器以载道”的厚重文化底蕴。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故宫专家说瓷


汝、官、哥、定、钧”闻名于世,其中“汝、官、哥、钧”为官窑,“定”为民窑。“汝、官、哥、定、钧”瓷器存世量稀少,精美绝伦,弥足珍贵。

传世官窑有人疑伪

宋代官窑瓷器世上极其罕见,原因在于宋代官窑瓷器的私密性、非商品化生产等特点。宋代官窑瓷器不做随葬品,所以在宋代墓葬发掘中没有发现。因此对于传世的宋代官窑瓷器的真伪就引起了一些人的怀疑。有位山东学者认为传世的宋代官窑瓷器都是赝品。此说一出,引起瓷界广泛争论。目前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传世宋代官窑瓷器是真品,也是珍品。

宋官窑不带“官”字款

市场上有一些带“官”字款的瓷器明显是赝品。宋代官窑瓷器没有“官”字款,原因是宋代官窑瓷器都是单色釉,另外,官窑瓷器只供皇家使用,所以没有“官”款是一般规律。五大窑中定窑有“官”字款,因为它是民窑,专为皇家烧造瓷器,是应该有个标志的。钧瓷多为花盆宋徽宗喜欢养花,建了一个大花园,花盆多用钧窑。钧窑瓷器的特点是釉厚,形成了特有的纹路,叫做“蚯蚓纹”。这种纹路,后仿的瓷器很难做到。钧窑瓷器上面的编号,从1到10号,1号最大,10号最小。而后仿的“钧瓷”,其编号正与之相反。

用高锰酸钾去“贼光”

新的瓷器,表面上都有一层很亮的光,行话叫做“贼光”。.现在最通常使用的去光方法,先用氢氟酸泡半个小时,然后用高锰酸钾和泥包起来闷一个小时。用这种方法处理的瓷器有一种“旧”的感觉。鉴别方法:摸,有拉手的感觉;闻,有酸的味道。

新瓷器砸碎了卖

人们多以为收藏瓷片不会有假,于是一些商家就想出了新招,把整件新瓷器砸碎了,卖瓷片。所以说,不要以为是瓷片就没问题。还有一种作伪方法,把瓷器砸坏了,再把它粘起来,好像是一件旧东西。收藏者的眼力高了,造假者的手法也多了,应该提高警惕。

也说“克拉克”瓷


1004期《中国文物报》陶瓷版有曹建文先生一篇文章,谈景德镇克拉克瓷窑址被发现的问题,让我想起近年“克拉克”瓷的研究与探讨。同一版面上,恰巧有毕克官先生对景德镇民窑考古研究未引起足够重视的慨叹,甚是有趣。我也谈点看法。

“克拉克”瓷引起国内外古陶瓷界重视,有大半个世纪的历史。福建省文物考古界尤其看重“克拉克”瓷问题的研究,1999年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在漳州地区召开,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研究“克拉克”瓷。福建省重视本地区古陶瓷的研究,是值得一些省(区)文物考古界学习的。毕克官先生的慨叹十分有道理,江西确实应当加强景德镇民窑考古研究。

“克拉克”瓷名称的来源纯属偶然。十七世纪初,一艘叫克拉克号的葡萄牙商船从中国贩去一大批明末的青花瓷器,途中被荷兰东印度公司截获后,在国内拍卖获利引起轰动。“克拉克”瓷就是景德镇及福建漳州地区的民窑青花。外国人贩去的中国商品,也多是普通日用品。景德镇明清时期除官窑外,大量的瓷器是民窑生产的。贩运出景德镇的东西,国内国外并没有严格区别,只对外国人的口味即可。景德镇当时的陶瓷贸易也没有特别看重那些东西。有人说“克拉克”瓷在欧洲及中西亚、东南亚、日本有大量出土出水及收藏,国内少见。这不对。前十几年由国内贩运出去的这些东西确实不少,京沪收藏家手上的“克拉克”瓷数量也比较多。文物收藏类报刊登载的有关“克拉克”瓷的文章,不特别惹眼,是因为货色太普通了。若是景德镇窑生产的“克拉克”瓷器还好一些,漳州地区生产的“克拉克”瓷更是逊色。国内真正有点品位的古瓷收藏家,收藏“克拉克”瓷,一定也讲究窑口的。漳州地区窑口模仿景德镇,无论造型、釉色,都不能比景德镇,即便是精品也难进艺术殿堂。我从资料上见过前两年在欧洲拍卖的福建德化窑清初青花碗盘器,不好看。比照曹建文先生文中所附彩照,景德镇与福建漳州地区的“克拉克”瓷很容易分别。德化青花比漳州地区青花还好一些。

青花瓷生产,离开了景德镇绝对没有意义。景德镇创造元青花,云南建水元代也生产青花,国家即便花大代价去研究建水元青花也是徒劳。据说浙江某地一宋塔中出土青花,有人说是宋青花,但科学依据不足。

“克拉克”瓷实际就是景德镇的明清民窑普通青花,国内也有人称作外销瓷。说漳州地区或德化的青花是“克拉克”也行,但它是对景德镇的模仿。毕克官先生有相当多的景德镇明清青花瓷标本,研究有成,文物艺术界有目共睹。毕先生的忠告值得景德镇、江西省乃至国家的重视。因为以景德镇现有的力量,研究元明清官窑都来不及,更何况去研究无可量计的民窑瓷。国家应当把相当的力量,投入到景德镇宋元明清官窑民窑瓷器研究中去,它是中国的一张千年闪烁的文化名片啊……

谈瓷论道说宋瓷——哥窑


南宋时,章生一、章生二两兄弟在浙江建窑,兄建造的窑为哥窑,弟建造的窑为龙泉窑。哥窑极负盛名,同汝、官、定、均并为宋五大名窑。哥窑列入宋代名窑,始于明宣德年间《宣德鼎彝谱》,其窑址至今未被发现,成为我国陶瓷史上历史之谜。哥窑属官窑,供宫廷用,主要为陈设瓷。

器型 从传世品看,哥窑器型丰富但鲜见大器。陈设瓷有炉、瓶、罐、立耳三足炉、葵口洗、贯耳瓶等,多仿商周秦汉的古铜器制;日常用品有盘、洗、碗、杯、花盆等。哥瓷制作规整,器型古朴典雅,因胎体较厚,釉层饱满,故器物外观要比汝、官窑显得厚实。哥窑器物底足挖削工整,足端圆润,多采用裹足支烧,很少用垫圈,器物多支钉痕而少铁足。支钉痕较汝窑略大,较官窑小些。

胎釉 哥窑瓷器为黑胎,因其胎质含铁量较高,故烧成后呈现黑色、紫黑色、或灰色、黄棕色。哥窑胎骨坚密,足底多露胎。哥窑的施釉特点是里外披釉均匀光亮,釉层凝重,无光,失透,既不及汝窑莹润,亦不如官窑平静。釉表呈酥油光,常见的有奶白、米白、粉青、奶酪黄、灰绿等。釉面开片呈“金丝铁线”状,大者如冰裂,小者如蚌纹,纵横交错,自然变化,黑色大纹片似铁线,小纹片细浅呈黄色,恰如金丝,为瓷器之美化构成特殊效果。哥窑器物有一部分为“紫口铁足”,多数米黄色器物则显有“铁足”无“紫口”,也有器物紫口、铁足全无。故在鉴定哥窑瓷器时要从造型、胎骨、釉色、纹饰等方面综合判断。

哥窑真仿鉴别 哥窑制器为历代藏家所重视,其仿品最早始于明代永乐末年。据《皇明纪略》载:明仁宗当太子时,因偏爱哥瓷,曾令人成功地仿制。属成化款的仿品,在北京、台北两地博物馆均有收藏。清末的仿哥窑产品传世不少,但总的特点是精细程度不高,显得粗糙,造型变得离奇。20世纪80年代大批仿品充斥市场,胎质过细,釉光“火刺”,器型轮廓生硬,多为粗制滥造,无收藏价值。

这里告诉读者,真正的哥窑器除上述特征外,器口大多有水渍,即口沿在高温下釉熔化的流淌痕迹;“金丝铁线”粗线多黑上下行,细线黄褐左右走;观哥窑气泡,如同官窑,小泡零乱不均匀,大泡层浅缺变化;釉面出汗,汗线左旋,这是哥窑的最大特点,也是区别宋其他窑口主要特征。

“金丝铁线”的形成。相传宋时浙江龙泉有两兄弟建窑乌龟山烧制瓷器,哥哥章生一厚道勤奋,且烧制技术高超,深得其父章村根真传。兄名满天下,弟嫉恨而生妒意,为毁其声誉,趁哥不备在其釉缸中添加许多草木灰。烧好后开窑一看,哥惊呆了,瓷器釉面全部开裂,有的如鱼子纹,有的像蟹爪纹,形状各异,他欲哭无泪,只好拿到市场处理,没想到这种带有裂纹的青釉瓷器令人耳目一新。金丝铁线,妙趣横生,为世人所推崇。

也说"克拉克"瓷


1004期《中国文物报》陶瓷版有曹建文先生一篇文章,谈景德镇克拉克瓷窑址被发现的问题,让我想起近年“克拉克”瓷的研究与探讨。同一版面上,恰巧有毕克官先生对景德镇民窑考古研究未引起足够重视的慨叹,甚是有趣。我也谈点看法。

“克拉克”瓷引起国内外古陶瓷界重视,有大半个世纪的历史。福建省文物考古界尤其看重“克拉克”瓷问题的研究,1999年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在漳州地区召开,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研究“克拉克”瓷。福建省重视本地区古陶瓷的研究,是值得一些省(区)文物考古界学习的。毕克官先生的慨叹十分有道理,江西确实应当加强景德镇民窑考古研究。

“克拉克”瓷名称的来源纯属偶然。十七世纪初,一艘叫克拉克号的葡萄牙商船从中国贩去一大批明末的青花瓷器,途中被荷兰东印度公司截获后,在国内拍卖获利引起轰动。“克拉克”瓷就是景德镇及福建漳州地区的民窑青花。外国人贩去的中国商品,也多是普通日用品。景德镇明清时期除官窑外,大量的瓷器是民窑生产的。贩运出景德镇的东西,国内国外并没有严格区别,只对外国人的口味即可。景德镇当时的陶瓷贸易也没有特别看重那些东西。有人说“克拉克”瓷在欧洲及中西亚、东南亚、日本有大量出土出水及收藏,国内少见。这不对。前十几年由国内贩运出去的这些东西确实不少,京沪收藏家手上的“克拉克”瓷数量也比较多。文物收藏类报刊登载的有关“克拉克”瓷的文章,不特别惹眼,是因为货色太普通了。若是景德镇窑生产的“克拉克”瓷器还好一些,漳州地区生产的“克拉克”瓷更是逊色。国内真正有点品位的古瓷收藏家,收藏“克拉克”瓷,一定也讲究窑口的。漳州地区窑口模仿景德镇,无论造型、釉色,都不能比景德镇,即便是精品也难进艺术殿堂。我从资料上见过前两年在欧洲拍卖的福建德化窑清初青花碗盘器,不好看。比照曹建文先生文中所附彩照,景德镇与福建漳州地区的“克拉克”瓷很容易分别。德化青花比漳州地区青花还好一些。

青花瓷生产,离开了景德镇绝对没有意义。景德镇创造元青花,云南建水元代也生产青花,国家即便花大代价去研究建水元青花也是徒劳。据说浙江某地一宋塔中出土青花,有人说是宋青花,但科学依据不足。

“克拉克”瓷实际就是景德镇的明清民窑普通青花,国内也有人称作外销瓷。说漳州地区或德化的青花是“克拉克”也行,但它是对景德镇的模仿。毕克官先生有相当多的景德镇明清青花瓷标本,研究有成,文物艺术界有目共睹。毕先生的忠告值得景德镇、江西省乃至国家的重视。因为以景德镇现有的力量,研究元明清官窑都来不及,更何况去研究无可量计的民窑瓷。国家应当把相当的力量,投入到景德镇宋元明清官窑民窑瓷器研究中去,它是中国的一张千年闪烁的文化名片啊……

汝瓷天青釉洗简说


汝瓷洗为传世品中常见器,宝丰清凉寺窑址发掘出土的同类器也较多,基本适应了当时皇宫和文人墨客的大量需求。形制大体有两种,一种直口弧壁,深腹平底,器表施满天青釉,釉面匀净滋润,布满冰裂纹开片,外底部有五个很小的支钉痕,露出香灰胎色,明张应文《清秘藏》中称之为"芝麻花细小挣钉"最适当不过。该洗高4.6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12厘米,1989年宝丰清凉寺窑址出土。另一种敞口斜壁,下有外撇的矮圈足,香灰胎,香灰胎,满施天青釉,釉面布满冰裂纹开片,裹足支烧,圈足内有3个细小支钉痕,1989年宝丰清凉寺窑址出土。较完整的共两件,分别高3.3厘米、3.5厘米,口径12.5厘米、13.2厘米,底径8.8厘米、9厘米。造型规整古朴,堪与传世的同类器相媲美。

汝瓷小口细颈瓶 盖顶隆起,中心处凸起一形握手周沿微翘起,再下有一小圈足形成了口与器物的吻合。造型规整,制作精细,工艺讲究,开片密布,器表施以豆青色釉,釉层匀净。釉面光亮莹润、青翠欲滴,光亮照人。也是传世品中没有见到的,1987年宝丰清凉寺窑址出土。盖外径14.2厘米,子口径11厘米,高4.6厘米。虽仅有器盖,但完整无损,釉面光亮如玉,开片尤如鱼鳞。虽系豆青,但滋润纯正,惹人喜爱,实属一件难得的大成功杰作。

汝瓷器盖 喇叭口,细颈鼓腹,圈足外侈,器表满施天青釉,釉层匀净光亮,釉面布开片,造型挺拔秀丽。通高20厘米。口径5.4厘米,足径6.4厘米,腹径10.3厘米,1987年宝丰清凉寺窑址出土,由于造型讲究,线条秀美,加上做工细腻,釉色蕴润,实为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为什么说高古瓷难鉴定


为什么说高古瓷难鉴定呢?

一是窑口多。据资料统计,唐五代至宋金时期,全国各地官民杂窑数以千计。由于瓷土成分、制作工艺及烧成方法等特殊原因,即使同一窑场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其产品各有特点,也难以考量。

二是工艺粗。高古瓷绝大多数是民间杂窑产品,因其主要系供民间使用的大路货日用瓷,故它在当时不需要先进的设备和精湛的制作、烧成工艺,因此现代仿品制作起来相当容易。

三是可供鉴别的信息要素少。高古瓷不像明清官窑器一般在形制、釉色、纹饰发展源流有绪,高古瓷特别是民窑高古瓷在这些方面可供作为确定标准的信息和要素就少得多。如果不从全面、综合的要素上去鉴断,会使人产生迷茫。

四是烧制缺点诱人走入误区。民窑高古瓷工艺环节简单粗放,会出现一些缺点,而这些缺点又折射出其属于高古瓷真器的身份。但这些缺点和特征,又往往被现代民间仿品延用及还原,使人们从这些缺点上认仿为真。

汉代陶耳杯


我收藏了一组五件汉代陶耳杯。

名称及造型

耳杯,又称杯、羽觞、具杯,造型上为扁椭圆形,弧形壁,浅腹,口缘两侧各有一个半月形耳。

时间跨度

耳杯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以后就不太见到了。

用途

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曲水流觞的故事广为人知,增进了大家对耳杯是饮酒用具的认知。

其实,除了饮酒,耳杯还可以作为盛放蘸料的盛器使用。江苏省盱眙县大云山汉墓一号墓就出土了两套所谓的“染器”(蘸调料用),铜炉上面就是一个铜耳杯。

材质

耳杯的材质包括玉、漆、陶、青铜和玻璃。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玉耳杯)

(漆耳杯)

(陶耳杯)

(青铜耳杯)

(琉璃耳杯)

我收藏的这一组耳杯,除了陶质本身的细腻和工艺的精工细作,表面保存了相当完整的墨迹和朱砂,推测当时是先在墨汁内浸染,然后在内壁敷上一层厚厚的朱砂。

至于寓意,我推测红色的朱砂代表着富贵,也可能蕴含着升天成仙的愿望。而用墨打底,就不知道是何用意了,欢迎有观点的朋友在帖子下面留言分享。

因为热爱,所以淘陶

南宋青白釉人物瓷塑艺术赏说


艺术之始,雕塑为先,此最古最重要之艺术,向为国人所忽略。先人梁思成先生发出如此感慨!我国的雕塑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东北地区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等诸多遗址出土的一些动物和人物捏塑,造型已相当准确,甚至已出现了夸张的表现手法,显示出我国古代工匠丰富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由于雕塑的起源最早来自于生活用具和原始宗教崇拜,自商至春秋战国,从陶器装饰到青铜、石刻雕塑再到瓷器雕塑,清晰地展示出雕塑由器具陪衬阶段发展到一门独立艺术的过程。每当提起我国雕塑,一般必提及魏晋南北朝及秦汉、唐代,至于造型必言曹衣出水或吴带当风等式样,而对于我国宋代瓷塑发展的研究却很少有国内外学者去涉足,往往把宋代雕塑视为衰落期,这是不符合事实且不公平的。在我国历史上,宋代是我国封建文化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宋人推崇儒道哲学精神,儒道哲学尊天命,崇尚自然,受其影响这时期雕塑表现手法飘逸、庄严、典雅、淳朴、淡泊、天真、稚拙。这时期的人物瓷塑极为工细,以现实人物为蓝本,通过人物外貌的不同表情结合冠帽服饰和道具配备的各异,着力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一反晚唐臃肿夸张、比例失调的弊病,造型多取材于生活,更忠实地体现人间的喜怒哀乐,即使佛教雕塑也力求以现实人物为原形,在形象面貌和肌肤的刻画上显示出俗界人物的美和力量。RgS帝国开发

《荀子·王制》篇称:“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义,故最为天下人贵也!”《荀子·天论》中提出形具而神生的论断,这种形神合一的艺术在宋代人物瓷塑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每当于夜深人静,笔者以极其崇敬的心态,抚摸着这些历尽岁月沧桑又残缺不全的宋代人物瓷塑,与之进行超越时空的情感交流与对话,终于发现,在她们面前,我们每个人只不过是历史匆匆过客,面对这沉默不语的宋代人物,突然有一种奇怪的想法,究竟是我在审视她们,还是她们在审视我?我确切地相信,其实这些无言的瓷塑,在我之前,已经默默地审视了无数我等芸芸众生!这种想法令我大彻大悟,感到一种出自内心的崇敬和羞愧,在历尽千年沧桑的瓷塑人物面前,世人会感觉自身的渺小、脆弱,会感悟生灵之短暂!

这些残肢断臂的瓷塑人物,历尽岁月沧桑,透过她们的躯体和表情,依然感动着现代文明熏陶下的我辈。宋代许 《泥孩儿》记述“牧渎一块泥,装恣华侈,所恨肌体微,金珠载不起。双罩红沙厨,娇立瓶花底,少妇初尝酸,一玩一心喜,潜乞大士灵,生子愿如尔,岂知贫家儿,呱呱瘦如鬼,弃卧桥巷边,谁或顾生死,人贱不如泥,三叹而已矣”。在宋代,这些栩栩如生的瓷塑娃娃,曾是达官贵人家庭中孕妇的掌上玩赏之物,祈求来日生个贵子,而当时上品泥娃娃竟然比穷人家的孩子还贵,真是人贱不如泥啊。你看这观音,面容圆浑柔美,细眉修目,眼俯视露齿微笑,表情慈祥,含蓄娴雅,比之早期观音更富有人情味;你看那罗汉,他的血液似乎还在流淌着,他的脉搏还在跳动着,他张开大嘴笑了一千年了,笑得如此开心,令世人看过忘却所有的尘世烦恼,罗汉微微抿嘴含蓄的笑容,笑出超凡的智慧,似乎能洞察红尘之心。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说瓷“耳”》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说瓷“耳”》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墙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