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青花瓷器气泡鉴别法 > 导航 >

顺治青花“老虎听法”纹盘赏析

顺治青花“老虎听法”纹盘赏析

青花瓷器气泡鉴别法 瓷砖铺法 瓷砖贴法

2020-06-12

青花瓷器气泡鉴别法。

这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顺治青花“老虎听法”纹盘,盘直径21.2厘米,敞口,口沿施酱釉,圈足内有“玉堂佳器”四字款,盘内绘三位僧人,一人手拿佛珠,一人手拿菩提叶,一人手拿蒲团,前方一老虎正听闻高僧说法。只见它坐地虔诚地前掌抱拳似在合十,全然没有了虎啸山林的威猛。

老虎听法、老虎皈依的故事在佛教界早有流传。十八罗汉中就有一尊“伏虎罗汉”,其现身是人虎和谐相处的典型,也是度化猛兽的范例。

十八罗汉最初只有16位,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朝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

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佛经上说他们是受了佛的嘱咐,不入涅槃,永住世间,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佛教传到中国后,十六罗汉成为艺术家创作的题材,后来画家画成了十八罗汉,可能是把《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和译者玄奘也画在一起,演变成为十八罗汉后很快就在中国流行了。

南朝梁武帝时,有位僧人住拾宝岩,山中有虎,人皆不敢夜行。唯该僧毫无畏惧口中念诵经文夜行过山,老虎闻经则纷纷避去。帝赐号“伏虎禅师”。

梁朝法聪法师8岁出家,在襄阳伞盖山白马泉筑室而栖。晋安王拟为其建造禅室,发现堂内有虎,十分惊惧,法聪法师以手按虎头,虎即闭目伏地。晋安王告诉法师境内有虎灾,法聪即入定,不一会17只大虎鱼贯而入。法聪命弟子给老虎颈项系上布绳,嘱咐老虎不要再惊扰乡民,果然自此无虎害。法聪法师居处夜放光明,不用灯烛,世寿92岁端坐而化,被人称为“伏虎罗汉”。

“老虎听法”青花盘上的画法,是师承前朝画家的画作。明代画家丁云鹏就画过“伏虎罗汉”,画意与此盘类似。宋代有一幅“伏虎罗汉”图与此盘更为相像,画面为三位僧人,其中一头有光环的高僧,手抚摸虎头,老虎似在听闻高僧说法。可惜画家没有署名,留下了遗憾。

编辑推荐

清乾隆 黄釉青花九桃纹盘


将于本月14日至17日在东亚展览馆举行的第三届上海“中国古玩艺术品博览会”,吸引了上海、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古玩界的众多机构前来参与,上海崇宝堂带来了清乾隆·黄釉青花九桃纹盘(口径27厘米)和明成化·斗彩麒麟纹窝口盘(口径21厘米)等瓷器精品,颇为引人注目。

黄釉,是以氧化铁、氧化镁、氧化锡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的釉色,也称铁黄,最早出现在汉代釉陶上。黄釉还分低温黄釉和高温黄釉。汉代釉陶、唐三彩、辽三彩彩釉陶上出现的黄釉,均为低温黄釉。高温黄釉出现在唐代安徽寿州窑、萧县白土窑,河南密县窑、邞县窑,陕西铜川窑,山西浑源窑,河北曲阳窑和湖南长沙窑上。瓷器上的高温黄釉,多为普通的民窑制品;而瓷器上的低温黄釉,多为官窑制品,非常珍贵。瓷器上纯正的低温黄釉,作为在烧成的瓷坯上,两次入窑烧成的装饰釉,出现在明宣德年间。明成化、弘治黄釉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清三代官窑黄釉精美,尤其是康熙黄釉釉质细而晶莹,似鸡油,故又称“鸡油黄”。

乾隆时期,黄釉青花瓷、黄釉粉彩瓷和黄釉珐琅彩瓷盘等较多出现,给人以华丽的效果。此黄釉青花九桃纹盘,以黄釉为底,盘内以青花饰桃树一棵,结九枚硕桃。民间流行有东方朔三盗仙桃,汉武帝得西王母赠仙桃的传奇故事。所绘硕桃象征长寿,取“祝寿”之意,硕桃累累,不禁使人想起“南山仙桃大如牛,一食能益千年寿”的佳句。此类纹饰寓意吉祥的瓷器,应是万寿节(皇帝生辰)的用品。

青釉露胎堆塑月影梅纹葵口盘赏析


元 龙泉窑青釉露胎堆塑月影梅纹葵口盘 此件龙泉窑梅花盘是元代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此盘在整体造型上布局合理匀称,装饰纹样线条优雅,其精湛的工艺和超凡的艺术效果密切结合,相得益彰,达到了和谐完美的境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龙泉窑青瓷中的精品,也是国内难得一见的珍品。

盘浅腹,圈足矮小,形制为元代流行样式,但作五个花口甚少见,一般都是六出花口。内足在釉上堆贴梅树及月亮,呈红褐色,树下方刻水纹及梅月倒影。釉呈梅子青色,青翠欲滴,温润如玉。此盘采用的堆塑修饰技巧也达到了很高水平。“堆塑”是一种陶瓷修饰技法,即将模印或雕塑成的立体状纹饰贴附在坯上,然后烧制而成。由于料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烧成后冷却阶段经过两次氧化,纹饰表面呈紫红色,在青釉的衬托下,色彩鲜艳夺目,取得很好的修饰效果。这一装饰手法在元代比较流行,到了明代则比较少见。从盘底堆饰的梅枝形状、月亮及淡淡的梅月倒影等整个构思来看,则取意于北宋诗人林逋《山园小梅》中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梅花是中国古代诗词书画中的传统题材,历代有恋梅成僻者,如林逋即以“梅妻鹤子”自居著称。梅花诗在宋代很盛行,而林逋此句一出,被后世奉为咏梅绝唱,影响深远。南宋著名词人姜夔即以《暗香》、《疏影》为词牌名谱唱了咏梅词,梅花疏影横斜的风韵也成了一种审美标准,梅与月更从此结合为一组特定意象。比如梅月纹就是元代龙泉窑常见的装饰花纹之一,和龙泉窑其他主要装饰花纹题材如牡丹、莲花、菊花、茶花、海棠花等相比,更可看出其独特性,牡丹、莲花之类虽然样式丰富,但都没有附加的意象,梅月纹的出现是从文人情趣走向了大众艺术。此盘堆塑刻花的梅花月影则非一般梅月纹能比,颇具文人画的气质韵味:梅树造型古拙优雅,肥不臃肿,瘦不枯槁,枝有偃仰,花分疏密,枝相依,花相向,势体自在。王冕《梅谱》云:“枝须立其意老;花须成其意逸”,堆塑的凝重和立体感更能发挥造型艺术的优势,有力刻画梅枝曲如斗柄的形态,势若屈铁的苍劲桀骜,传达出梅花受天地之气,禀霜雪之操的神韵。而釉面青绿如玉恰似一倾碧波,釉下所刻梅花月影则淡雅清秀,有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恰似梅花的暗香,含蓄内敛,似淡又浓。浅浅的水纹似动又静,似乎漫溢梅的幽香,牵引出一个意蕴悠远的时空。画面各元素刚柔相济,阴阳相应,虚实相生,形、神、意俱佳,是诗画艺术与龙泉青瓷这一载体的完美结合。

此盘充分展示了龙泉青瓷的表现力,别具临水照花的古典之美,以梅之清与瓷之青互品则又是一番滋味。

明清瓷器:清乾隆黄釉青花九桃纹盘


将于本月14日至17日在东亚展览馆举行的第三届上海“中国古玩艺术品博览会”,吸引了上海、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古玩界的众多机构前来参与,上海崇宝堂带来了清乾隆·黄釉青花九桃纹盘和明成化·斗彩麒麟纹窝口盘等瓷器精品,颇为引人注目。黄釉,是以氧化铁、氧化镁、氧化锡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的釉色,也称铁黄,最早出现在汉代釉陶上。黄釉还分低温黄釉和高温黄釉。汉代釉陶、唐三彩、辽三彩彩釉陶上出现的黄釉,均为低温黄釉。高温黄釉出现在唐代安徽寿州窑、萧县白土窑,河南密县窑、邞县窑,陕西铜川窑,山西浑源窑,河北曲阳窑和湖南长沙窑上。瓷器上的高温黄釉,多为普通的民窑制品;而瓷器上的低温黄釉,多为官窑制品,非常珍贵。瓷器上纯正的低温黄釉,作为在烧成的瓷坯上,两次入窑烧成的装饰釉,出现在明宣德年间。明成化、弘治黄釉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清三代官窑黄釉精美,尤其是康熙黄釉釉质细而晶莹,似鸡油,故又称“鸡油黄”。乾隆时期,黄釉青花瓷、黄釉粉彩瓷和黄釉珐琅彩瓷盘等较多出现,给人以华丽的效果。此黄釉青花九桃纹盘,以黄釉为底,盘内以青花饰桃树一棵,结九枚硕桃。民间流行有东方朔三盗仙桃,汉武帝得西王母赠仙桃的传奇故事。所绘硕桃象征长寿,取“祝寿”之意,硕桃累累,不禁使人想起“南山仙桃大如牛,一食能益千年寿”的佳句。此类纹饰寓意吉祥的瓷器,应是万寿节的用品。

龙泉窑梅盘赏析


盘的形制是元代流行的式样,却是甚为少见的五出花口。盘面采用露胎贴花手法将梅枝顺着盘的左缘作弧度呈现,上方一弯新月以较小的反方向弧线与之相应,右缘则有一山石与梅枝对称,下方刻划水纹及梅月倒影。釉色炉火纯青,温润如玉。而堆饰的梅梢月纹及倒影则另我想起,林和靖的那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此盘在整体造型上布局合理,其精湛的工艺和超凡的艺术构思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其堆塑的梅月纹颇具文人画的气质韵味。梅树造型古拙优雅,肥不臃肿,瘦不枯槁,枝有偃仰,花分疏密,枝相依,花相向,势体自在。王冕《梅谱》云:“枝须立其意老;花须成其意逸”,堆塑的凝重和立体感更能发挥造型艺术的优势,有力刻画梅枝曲如斗柄的形态,势若屈铁的苍劲桀骜,传达出梅花受天地之气,禀霜雪之操的神韵。而釉面青绿如玉恰似一倾碧波,釉下所刻梅花月影则淡雅清秀,有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恰似梅花的暗香,含蓄内敛,似淡又浓。浅浅的水纹似动又静,似乎漫溢梅的幽香,牵引出一个意蕴悠远的时空。画面各元素刚柔相济,阴阳相应,虚实相生,形、神、意俱佳,堪称诗画艺术与龙泉青瓷这一载体的完美结合。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梅花是中国古代诗词书画中的传统题材,有恋梅成僻者如林逋以“梅妻鹤子”自居著称。梅诗梅词在宋代很盛行,而林逋此句一出,被后世奉为咏梅绝唱,影响深远。南宋著名词人姜夔即以《暗香》、《疏影》为词牌名谱唱了咏梅词,梅花疏影横斜的风韵也成了一种审美标准,梅与月更从此结合为一组特定意象,广泛运用于漆器、金银器、铜镜等器物。就瓷器而言,景德镇青白瓷、青花瓷、吉州窑瓷等都不乏梅月纹的例子。

类似藏品还见于大英博物馆和大维德基金会。大英博物馆梅月盘原为20世纪英国顶级收藏家,伦敦“东方陶瓷学会”创始人George Eumorfopoulos(尤摩弗帕勒斯)藏品;大维德梅月盘似受过火患,釉面开片沁黑,这两只盘的独特处是梅花作白色,雪梅式样算是踵事增华吧。另,浙江省博物馆古瓷标本中心“元龙泉大窑窑址标本旧藏”有类似梅月纹盘瓷片,可证这类梅梢月纹盘为元龙泉大窑所出。 比较不禁发现,雪梅与红梅的梅枝式样,以及相应的露胎呈色、盘式似乎都是区别开来的,这也是古人的匠心所在吧。

马纹瓷器赏析


瓷器纹饰的萌芽、发展、兴盛、变化,与历史形势格局的变迁,与时代风气,总有着剪不断的联系。瓷器纹路在匠人笔下无声游走,却在沉默之间,述说了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浪花的气质魂魄。 其中,马的题材因具有吉祥幸福的寓意,而深受人们的欢迎。自古,马与人类就有着不解之缘,远行,行军,运物,邮差均靠骑马完成。除了在农业、军事上的使用,马也成为一种文化象征。我国大江南北各地窑场,碗、罐、瓶、钵、盆等器物上均绘有马纹。马被绘成浑圆、健美、体壮姿态。骏马寓意才俊,寄托了人们对未来充满向往、为美好人生努力奋斗的蓬勃情怀。正值马年,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瓷器上骏马的雄姿。

磁州窑白地黑花马戏图枕

清 粉彩刀马人物纹象鼻耳瓶

清嘉庆 珊瑚红地粉彩七珍供器马宝-象宝

清康熙 “刀马人”故事纹特大将军罐

清康熙 德化白釉印双马纹三足鼎式小炉

清康熙 绿地素三彩海水飞马图观音尊

清康熙 青花“海水飞马”图杯

清康熙 五彩刀马人物故事棒槌瓶

清 青花刀马人物笔筒

清雍正 斗彩龙马河图盘

明嘉靖 五彩天马纹盖罐

王步 洗马图瓷板

古代瓷器:青釉露胎堆塑月影梅纹葵口盘赏析


元龙泉窑青釉露胎堆塑月影梅纹葵口盘此件龙泉窑梅花盘是元代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此盘在整体造型上布局合理匀称,装饰纹样线条优雅,其精湛的工艺和超凡的艺术效果密切结合,相得益彰,达到了和谐完美的境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龙泉窑青瓷中的精品,也是国内难得一见的珍品。

盘浅腹,圈足矮小,形制为元代流行样式,但作五个花口甚少见,一般都是六出花口。内足在釉上堆贴梅树及月亮,呈红褐色,树下方刻水纹及梅月倒影。釉呈梅子青色,青翠欲滴,温润如玉。此盘采用的堆塑修饰技巧也达到了很高水平。堆塑是一种陶瓷修饰技法,即将模印或雕塑成的立体状纹饰贴附在坯上,然后烧制而成。由于料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烧成后冷却阶段经过两次氧化,纹饰表面呈紫红色,在青釉的衬托下,色彩鲜艳夺目,取得很好的修饰效果。这一装饰手法在元代比较流行,到了明代则比较少见。从盘底堆饰的梅枝形状、月亮及淡淡的梅月倒影等整个构思来看,则取意于北宋诗人林逋《山园小梅》中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梅花是中国古代诗词书画中的传统题材,历代有恋梅成僻者,如林逋即以梅妻鹤子自居著称。梅花诗在宋代很盛行,而林逋此句一出,被后世奉为咏梅绝唱,影响深远。南宋著名词人姜夔即以《暗香》、《疏影》为词牌名谱唱了咏梅词,梅花疏影横斜的风韵也成了一种审美标准,梅与月更从此结合为一组特定意象。比如梅月纹就是元代龙泉窑常见的装饰花纹之一,和龙泉窑其他主要装饰花纹题材如牡丹、莲花、菊花、茶花、海棠花等相比,更可看出其独特性,牡丹、莲花之类虽然样式丰富,但都没有附加的意象,梅月纹的出现是从文人情趣走向了大众艺术。此盘堆塑刻花的梅花月影则非一般梅月纹能比,颇具文人画的气质韵味:梅树造型古拙优雅,肥不臃肿,瘦不枯槁,枝有偃仰,花分疏密,枝相依,花相向,势体自在。王冕《梅谱》云:枝须立其意老;花须成其意逸,堆塑的凝重和立体感更能发挥造型艺术的优势,有力刻画梅枝曲如斗柄的形态,势若屈铁的苍劲桀骜,传达出梅花受天地之气,禀霜雪之操的神韵。而釉面青绿如玉恰似一倾碧波,釉下所刻梅花月影则淡雅清秀,有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恰似梅花的暗香,含蓄内敛,似淡又浓。浅浅的水纹似动又静,似乎漫溢梅的幽香,牵引出一个意蕴悠远的时空。画面各元素刚柔相济,阴阳相应,虚实相生,形、神、意俱佳,是诗画艺术与龙泉青瓷这一载体的完美结合。

此盘充分展示了龙泉青瓷的表现力,别具临水照花的古典之美,以梅之清与瓷之青互品则又是一番滋味。

明清瓷器:乾隆青花釉里红喜鹊登梅纹盘


这件乾隆青花釉里红喜鹊登梅纹大盘(见梅花是春天的使者,喜鹊是好运与福气的象征。喜鹊作为纹饰出现在瓷器上大致在宋代,但清之前饰有喜鹊纹饰的瓷器不是很多,到清代喜鹊纹饰才广为流传,其中尤以喜鹊登梅纹较常见。

釉里红的最大特点是烧制难度大,成品率极低。它是以铜为着色剂,在白胎上直接绘制各种成品率低的缘故,至明中期后便逐渐消失了。在雍正、乾隆期间,又推出了青花釉里红。所谓青花釉里红,是将青、红两种釉下彩绘于同一器物上的装饰,在透明釉的覆盖下,经高温煅烧而成,改变了以前只绘一色之单调,青红两色互相衬托,显得分外妖娆,令人赏心悦目。

锔瓷是我国民间的一项传统技艺。旧时,惜物惜福是人们的普遍观念,锔瓷体现的是一种勤俭持家的精神。而如今锔钉补瓷这项传统技艺,业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这只锔过钉的乾隆青花釉里红喜鹊登梅纹盘,纹饰寓意美好,锔瓷工艺精湛。此外,该盘口径之大并不多见,当属一件很有特色的收藏佳器。

古代瓷器:龙泉窑梅盘赏析


盘的形制是元代流行的式样,却是甚为少见的五出花口。盘面采用露胎贴花手法将梅枝顺着盘的左缘作弧度呈现,上方一弯新月以较小的反方向弧线与之相应,右缘则有一山石与梅枝对称,下方刻划水纹及梅月倒影。釉色炉火纯青,温润如玉。而堆饰的梅梢月纹及倒影则另我想起,林和靖的那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此盘在整体造型上布局合理,其精湛的工艺和超凡的艺术构思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其堆塑的梅月纹颇具文人画的气质韵味。梅树造型古拙优雅,肥不臃肿,瘦不枯槁,枝有偃仰,花分疏密,枝相依,花相向,势体自在。王冕《梅谱》云:枝须立其意老;花须成其意逸,堆塑的凝重和立体感更能发挥造型艺术的优势,有力刻画梅枝曲如斗柄的形态,势若屈铁的苍劲桀骜,传达出梅花受天地之气,禀霜雪之操的神韵。而釉面青绿如玉恰似一倾碧波,釉下所刻梅花月影则淡雅清秀,有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恰似梅花的暗香,含蓄内敛,似淡又浓。浅浅的水纹似动又静,似乎漫溢梅的幽香,牵引出一个意蕴悠远的时空。画面各元素刚柔相济,阴阳相应,虚实相生,形、神、意俱佳,堪称诗画艺术与龙泉青瓷这一载体的完美结合。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梅花是中国古代诗词书画中的传统题材,有恋梅成僻者如林逋以梅妻鹤子自居著称。梅诗梅词在宋代很盛行,而林逋此句一出,被后世奉为咏梅绝唱,影响深远。南宋著名词人姜夔即以《暗香》、《疏影》为词牌名谱唱了咏梅词,梅花疏影横斜的风韵也成了一种审美标准,梅与月更从此结合为一组特定意象,广泛运用于漆器、金银器、铜镜等器物。就瓷器而言,景德镇青白瓷、青花瓷、吉州窑瓷等都不乏梅月纹的例子。

类似藏品还见于大英博物馆和大维德基金会。大英博物馆梅月盘原为20世纪英国顶级收藏家,伦敦东方陶瓷学会创始人GeorgeEumorfopoulos(尤摩弗帕勒斯)藏品;大维德梅月盘似受过火患,釉面开片沁黑,这两只盘的独特处是梅花作白色,雪梅式样算是踵事增华吧。另,浙江省博物馆古瓷标本中心元龙泉大窑窑址标本旧藏有类似梅月纹盘瓷片,可证这类梅梢月纹盘为元龙泉大窑所出。比较不禁发现,雪梅与红梅的梅枝式样,以及相应的露胎呈色、盘式似乎都是区别开来的,这也是古人的匠心所在吧。

清乾隆粉彩雕镶荷叶香橼盘赏析


清乾隆粉彩雕镶荷叶香橼盘

清乾隆粉彩雕镶荷叶香橼盘 

现藏于北京故宫[微博]博物院的清乾隆粉彩雕镶荷叶香橼盘(见图),曾为清宫旧藏御用瓷器。其高3.8厘米,长15.7厘米,宽10.5厘米,不仅造型生动别致,而且颜色搭配鲜艳美观,体现了当时瓷器成型及烧制工艺极为高超的水平,可谓瓷中极品。

盘呈荷叶形,叶面翻卷起伏,叶梗从叶后过枝而上,叶面边缘处贴塑含苞待放的花苞与莲实,莲蓬中有可活动的莲籽,器底粘有田螺和菱角形足。底书青花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所谓“香橼盘”是指古人书斋中陈设的一种小型果盘,其常置黄色香橼或佛手于其中,可散发出宜人的香气,平添不少雅趣。此器造型、釉色均刻意摹仿自然界中的实物,色彩与质感都颇为真切,自然生动,体现出当时瓷器成型及烧制工艺的高超水平。

“香橼盘”是古人书斋中陈设的一种小型果盘,常置黄色香橼或佛手于其中,可散发出醉人的香气,不仅使室内芳香宜人,也为居室增添不少雅趣。据明代王世懋在《花疏》中记载:“香橼似朱栾,叶尖长,枝间有刺,植之近水乃生。士人置之明窗净几间,颇可赏玩。”

香橼,别名香橼子、枸橼、香圆、香泡,与佛手柑、柠檬等观果类叶形相似,同为芸香科柑橘,属多年生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皮黄肉白,有一股特别的清香,故有“借得天宫瑶池宴,半瓣枸橼九天香”之美誉。吃起来清凉爽口,还有药用价值,它的根茎叶果实都可以入药。香橼原生于喜马拉雅山麓,传入我国南方后,分布甚广,在海拔800米到1200米的沙壤土栽培甚佳,喜欢比较湿润的环境。香橼在彝家寨子较为流传,作为一种特产,在寨子里被当做供品用,如结婚喜庆的日子都要摆放两个,作为传宗接代的吉祥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