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壶 > 导航 >

泥绘方壶(清)

泥绘方壶(清)

古代瓷器壶 大球泥瓷器鉴别 古代泥瓷器特征

2020-06-23

古代瓷器壶。

清 泥绘方壶

规格:宽15cm 高9cm

质地类型:陶器

在紫砂装饰上,施釉加彩可以使器物绚丽多姿,而另一类平淡朴实的装饰方法——泥绘,则可以使作品具有一种简约的美,带有乡间泥土的气息。

这件方壶从造型上说特点在于“方”,甚至似乎过于方正了些。其外延线搭成方脚,把手的耳也方得出奇,除三弯流上缘有注水曲线之外,视觉所及几乎全是方形、直角、直线,线面挺括周正,轮廓线条分明。方壶以线条有棱有角为特点,然而这种棱角须是不生硬才好,否则就有唐突、刺目、笨重的感觉。这把壶的壶身并未做成四方,而是上小底略宽,这样就比较稳重,避免了方形的短处。

然而,最最重要的,是该壶上的泥绘。一幅江边垂钓图,一幅竹叶,顿时使方形的局促感化为乌有。江边垂钓图类似八大山人简笔画的方式,约略辨识出老树、小湖、垂钓者,另有日(月)当头,水波粼粼,有种总体的朦胧效果,可远视而不可近观。另一面那几片竹叶更是寥寥数笔挥就。这,大约就是泥绘的特色。

泥绘,这种利用泥料颜色不同的特点,用与紫砂壶本身颜色不同的泥来进行绘画的装饰手法,在乾隆年间十分流行。一般在壶的一面是山水景致,如远山近水、空中明月、垂钓老翁等,另一面是花蝶虫草小品,不以精致见长而以素净雅致取胜。

taoci52.com编辑推荐

邓碧珊彩绘鱼藻诗文方瓶瓷绘特点


古城正定文珍草堂藏有民国时期邓碧珊彩绘鱼藻诗文方瓶,鱼藻形态自然真实、生动活脱,线条秀丽,色调淡雅,画面清爽,笔力深透;诗文笔法流畅、沉雄峻拔,诗情画意,尽在其中,让人见之即喜,爱不释手(见附图)。

彩绘鱼藻诗文方瓶,高22.5厘米上宽9厘米下宽7厘米,此瓶圆口内收、平肩微折呈四方筒形,长腹上宽下窄,底为方形宽足,凹底施釉,底款为方框式红色朱文篆书的“碧珊”二字。现将四面分述为后:

A面构图丰满,工细入微,画面下方绘两尾扁鱼,栖于水草之中;画面上方游来大小五尾鲢鱼,游姿灵活,尾鳍翻摇,以浓淡不同的墨色点成鳞,池水澄清,情致幽逸,尽显作者不凡的写实功底。

B面为邓公行草书法,题云:“水作精神墨作胎,都从笔底写生来。自知不是烟波客,何事持竿傍钓台。时在丁卯年仲秋月之上浣,生发仁兄大人雅赏,铁肩子邓碧珊画于珠山客邸”。墨色自然,运笔如行云流水,可窥作者深厚的书法功底。

C画面下方绘一尾扁鱼与二尾鲢鱼围绕月影轻梭。画面上方绘一尾粗大鲢鱼和二尾小鱼,从萍藻间游来。姿态轻灵活泼。

D面题云:“逐日条条水面过,往来浑似弄轻梭。自知不是烟波客,何事持竿傍钓台。时在民国十六年仲秋月之上浣,弟宏发敬赠,铁肩子邓碧珊画于珠山客邸。”

细腻的笔调、优雅的笔趣、极富层次,此彩绘鱼藻诗文方瓶当属难得的珍品。方器从制瓷技术看远比圆琢器制作难度大,圆器多可轮制且便于修整,利于批量生产,方器只能手制且速度也慢,以数块平板形瓷坯黏合,稍有不慎则前功尽弃矣。故此彩绘鱼藻诗文方瓶尤显珍贵。近年来,珠山八友的作品深受藏家的青睐,价格倍增,成堂作品要百万以上,小件也要近万元。邓碧珊彩绘鱼藻诗文方瓶属立件,精品之作,保存完好更具收藏价值。

邓碧珊(1874-1930年)别名辟寰,号铁肩子,江西余干人,清末秀才,珠山八友之一。首创“九宫格”瓷绘肖像技法,也是景德镇以炭精擦笔画法绘肖像画艺术的创始人。20世纪20—30年代以画鱼藻为主,并大胆借鉴吸收东洋画技法,形成独特风格。邓公自幼生长在鄱阳湖畔,常随父兄下湖捕鱼,熟悉各种鱼类生活特性。他知晓急水中的鱼藻粗壮,静水中的鱼藻细小,小河水港才有浮萍;知晓鲤鱼的鳞片从头到尾约有36片,鳜鱼的鳍平年一般只有12根,闰年才有13根;他的鱼藻达到了形神合一的境界,在景德镇享有“鱼王”的美称。

邓碧珊的鱼藻画将中国画笔墨意趣与日本绘画技法成功相结合,又融入肖像画的细腻风格,堪称匠心独运。从笔墨特征来看,邓氏的鱼藻瓷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邓氏画水藻以艳黑勾描,色料有深有浅,有浓有淡,一丛一丛相互交叠,层次丰富又不杂乱。

二、邓氏画水藻好用水绿在施有玻璃白的粉底上进行浓淡积染,讲究深浅变化。

三、邓氏画水藻染色时注重冷暖变化,水藻的中心部位和密集处染色以大绿之类的冷色调为主,从水藻中心部位到边缘处,渐次由大绿过渡到草绿或赭绿的暖色调。

四、邓氏的“鱼藻图”上总是两三尾游鱼,鱼背色调黑重,渐次向鱼腹处淡去,层次微妙。然后在料色未干之时,以点画之笔穿插画鱼鳞,细腻之致,夺造化之工,得其形也得其趣,达“游而不散”之效。

五、邓氏的鱼藻图上总是数点浮萍,不事波涛,也无潋滟,厚不因多,薄不因少,笔精墨妙。

邓碧珊还在20世纪初,以瓷上肖像画的技法,画过一批墨彩风景瓷板画,如《福建金山塔》、《四川三苏故宅》等。邓氏墨彩风景瓷板画的笔墨特点是:屋舍以艳黑单色描绘,细致部分用笃笔笃匀,可细腻地画出复杂的形象和细节丰富的浓淡层次,严谨精致;屋顶瓦楞以扒笔扒出,手法严谨精致,笔路稳健,深浅适度。邓碧珊在老年为拓宽画路,丰富绘画创作内容与形式,常画云龙和老虎之类,《景德镇史话》有载。墨彩刷花就是其中一种新尝试。

邓碧珊工书法,以篆隶为佳,行书规整遒劲,章草涵韵很足。王琦也曾执弟子礼向其学习书法。作品题款以隶书、行书为多,格式规范,书体个性突出。

常见落款为:“铁肩子邓碧珊画于珠山客邸”、“铁肩子邓碧珊画意”、“邓碧珊画于珠山”、“铁肩子碧珊”、“碧珊写于珠山之南轩”等。常见印款为:“邓氏”、“碧珊”及别号“烟波钓徒”、“小溪钓徒”等。

汉代红陶方壶修复过程


汉代人重视厚葬,成为习俗,殉葬品力求丰富而精细,被称为“明器”,是专门供死者在阴间所用。陪葬品中除少量石质品、金属制品、木质漆器以外,被大量使用的是陶制品,因为这种材质可历千年而不腐败。所以汉代是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汉代艺术陶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超过了以往。具有浓厚的生活与时代气息,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陶器大约在800—1000℃高温下焙烧而成,所以硬度较低,在地下潮湿环境中长期埋藏,受可溶性盐类及其有机质杂质的侵蚀,使器物强度降低,极易破碎、酥粉。所以陶器收藏中有一句“十陶九残”的说法,可见陶器的保护和修复是非常重要的。

陶方壶是汉代陪葬明器中最常见的器形,为仿制青铜器造型,有彩绘的、也有素面的。

汉代彩绘陶方壶

汉代素面陶方壶

本文将介绍一件汉代红陶素面方壶的修复。此壶为陶方壶中的一件普品。

此壶底足和盖子残碎严重,可以说完全不能“站立”。本文将介绍该件陶方壶的碎片拼对、粘结、补配、仿色作旧等过程。

一、粘接

在陶器修补中粘接方法主要有直接对粘法、灌注粘接法和快速粘接法,一般因器物的残碎程度而定。专业书籍中介绍的粘结材料主要有硝基纤维素、聚苯乙烯、丙酮溶液、502胶等。而本文介绍的是快速粘接法即利用“502”胶进行粘接。

粘接方法较为简单,本文不再赘述。

二、补配

补配修复是陶器修补中的关键技术,常用的材料有石膏粉、水泥、聚酯酸乙烯乳胶、钛白粉、滑石粉、虫胶清漆等等。因该方壶底部缺失较大,为简化修补方法并提高修补强度,首先在断裂面上打孔用502胶固定竹签,再进行塑形补缺将非常简单牢靠。

补缺时用少量水和开泥土不断搅拌,再过滤出溶液(主要是利用泥土的颜色),然后与快速固化剂及白土,红土,进囗透明丙稀等材料混合成粘土状。

调制泥水

加入白土

用筛子过滤出细红土

加入固化剂搅拌成粘土状

补缺、定型。

定型后要快速依照器形进行修整。

干燥后

然后将自然裂纹补缝,打磨,最后再涂胶洒上墓土打磨,此步骤应重复多次以产生一定的层次感,以达到仿真效果。此步操作因太投入,忘记拍照了,见谅!!

成品欣赏:

终于可以再站立起来了!!

填写文物修复记录卡

最近,工作室业务量爆满,待修复器物也排满长队,也有金缮爱好者前来学习交流,所以,特招聘工作助理数名,另外,本工作室将在春节后适时举办培训班,用于文物级金缮修复教学,请有志同道合者加盟,共谋发展!欢迎关注西安残意金缮修复工作室。

绘瓷和《绘瓷学》


民国时期(1911年-1949年)给人们留下的瓷器珍品,大多应是彩绘瓷器。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绘瓷高手,如程次笠、鄢儒珍、程小笠、吴寿祺、周小松、汪东荣、汪晓棠、许尚礼、潘陶宇、吴龙发、何许人、汪大沧、张志汤、胡颜标、王步及“珠山八友”等都是有很高造诣的代表人物。人所共知的“洪宪瓷”就是鄢儒珍1915年承制的。胎质纯白,画工精细,据说当时只生产了100件,为近百年陶瓷的珍品。现在地摊所售“洪宪年制”、“洪宪御制”、“居仁堂制”款的瓷器,均为仿冒品,藏者须慎重识别才是。

“珠山八友”更是当时绘瓷的顶尖人物,他们各有所长。王琦善写意人物,邓碧珊工粉采鱼藻,徐仲南精松竹、田鹤仙专梅,王大凡专粉彩人物,汪野亭尤工于青绿山水,程意亭善画山水花鸟,刘雨岑草虫尤为一绝。他们并非都是江西人,却云集景德镇,定时探讨瓷绘艺术,为民国时期绘瓷作出了很大贡献。

因为绘瓷相对兴旺,也促进了绘瓷的理论研究。此时出版了中国第一本专门研究绘瓷的著作《绘瓷学》。由于作者吴仁敬也是绘瓷高手,谙熟绘瓷的各种技艺与程序,所以他的著作不仅是有学术成果,也被当时教育部门指定为职业教科书。此书对于今天我们搞民国绘瓷收藏,仍有极大的帮助。

收藏绘瓷,首选就是绘瓷名家的作品。因为他们的作品代表着当时最高绘瓷艺术水准。其次收藏当时社会名流之订制品。这些绘瓷制品反映出他们的品位、好恶与社会状况,可以证史。三是收藏有明确纪年款的,这些虽非出自名家但彩绘精美、虽无款字但器形完整,彩绘内容有深刻文化内涵。

民国瓷器中还有一种瓷板画。它不是器皿,是纯粹为展示瓷绘的观赏品。主要内容有:一是传统绘画;一是人像画。而画人像画的大都熟悉西洋画法,通晓明暗关系,用光方法。留下来的作品,有一些是当时名人的画像。如今,传统画法的瓷板画,佳品也已很难觅得了,近年拍卖会上曾出现过,价格多在万元以上。

一般的民国绘瓷,现在价格多在几十元至几百元之间,还是可以被中华收藏网者接受的。所以从现在开始收藏民国绘瓷为时尚不算晚。

在市场旧货摊上,绘瓷还可以经常见到,一些底款伪为“康熙年制”、“雍正年制”,甚至“大明宣德年制”等,虽明知其伪,但只要工艺彩绘好,器形完整,亦可以民国瓷收藏之。笔者认为,彩绘佳,有堂号款或人名款者都值得收藏。因为这些款章可直接标定出民国瓷的印记。还有一些公司商号款的瓷器,以大宗货为多,其佳者亦可收藏。

练泥


练泥分为手工练泥和机械真空练泥。手工练泥是将陈腐后的泥料放置泥凳上,用大木槌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反复捶打、挤压,直到用刀划过后能看到泥料断面发亮,表示空气已基本排除,否则烧成后极易产生气泡。练泥也有采用脚踩踏的方式,俗称“脚踏泥”。

现在紫砂练泥大多采用机械真空练泥的方式。真空练泥机省肘、省力、省工,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经过真空练泥机挤压,排除空气更彻底,泥料组织更均匀,可塑性能和致密度也更好,既便于成型也提高了坯件的干燥强度和机械强度。但是真空练泥机练制的泥料,因其颗粒呈定向排列,泥料中潜伏着应力,这些应力会在高温烧成中释放出来,使坯件各部位呈不均一收缩,从而引起制品收缩、变形率加大。

手工练泥相对机械真空练泥而言,坯件气孔率大,泥料的比重小,烧成后制品的收缩、变形率小。手工制备的熟泥,由于泥团颗粒粗细悬殊,烧成后体积收缩不一,器表粗颗粒略有凸出,胎质富有滋润的光泽质感。而疏松的内壁因泥料矿物组成和团较堆积等因素而形成的空隙,具有一定的气孔率和吸水率。应用机制泥料制作烧成后,制品的吸水率会从通常的3%-5%下降到1%左右,气孔率也随之降低,而紫砂壶吸水率、气孔率的下降直接影响了其实用功能。即使成型、烧成等诸多条件不变,机制泥料和手工制备的泥料相比,器表的肌理效果会逊色很多。

经过数十年工业化生产后,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原始的手工泥料比机制泥料更能体现紫砂的本质和特性。近年来,一些高档紫砂作品的制作用料又开始恢复到原始的手工练制程序。

紫砂泥料的泥配泥调配


除了通常的单种矿料加工外,为了丰富紫砂器的外观色泽,同时满足工艺变化和创作设计的需要,或是由于一些紫砂矿料品种的缺失及矿料质性方面等因素,需借助泥配泥来弥补。

泥配泥是把两种或多种不同的紫砂泥料按不同的比例进行混台配制,达到产生多种新的泥色效果。例如绿泥和红泥类相配能呈金黄色调等。泥配泥也可以满足工艺变化和创作设计的需要,避免单一泥料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倒如朱泥中加入适量的紫砂红泥,可以减少胎质的收缩及变形率,同时也降低了烧成风险。部分泥料因烧成温度要求较高,和一部分结晶程度较高的泥料调配后,可降低烧成温度,使胎质胎色得到改变,并可提高成型等工艺的要求。

据《阳羡茗壶系》记载,明代后期的紫砂艺人已经掌握了运用天然矿料之间的互配。徐友泉便曾配出朱砂、海棠红、冷金黄、淡墨、定窑白、榴皮、葵黄、沉香、水碧、闪色梨皮等多种泥色,种种变异,妙出心裁。

泥配泥是运用天然矿料之间的调配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泥料质性。泥料经不同比例调配后,其质性和烧成后的色泽效果也各不相同。不管是单种矿料加工还是多种泥料进行组台调配,用于调配的泥料品质决定着调配后的最终效果。紫砂泥料的调配比例,全凭长期实践中摸索掌握,其配合需根据各种泥料的特性和使用的要求灵活掌握。有人试图用其他材料通过人为的方法配置出紫砂泥料,国外也早有这样的先例,但始终没有成功。随着人们对泥料性能及烧成工艺等各方面认识的加深,混配泥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清豆青釉青花八仙人物方瓶一对


这对瓶外形为四方形,撇口束颈,斜腹下收,在豆青地上用青花描绘人物,青花发色沉稳,豆青色莹润,主题纹饰为八仙,乘祥云,持法器,一派神仙凌云之态。此瓶工艺较为复杂,非用旋床旋坯成型,而是使用长方形泥片拼接成型,之后晾坯烧造,费工费料,故数量不多,自清代中期开始,神仙人物、斗鸡戏狗一类的图案十分盛行,这也与当时安定兴盛的社会环境有关,故绘画此类神仙轶事图案的器物较多,这也是清代中期社会闲逸风气的一个典型写照。

各位爱好收藏的朋友,我们在买入之前一定要找有国家资质的专家看一下,友情提醒且不要找收藏爱好者看,或许你觉得让收藏爱好者看一眼也就十几块钱,那你有没有想过收藏爱好者就是来挣这十几块钱的那,聚少成多。也就是抓住了人们这种钱又不多又可以鉴定一下的心理,打着幌子做鉴定;你拿着他的鉴定出手能给你带来有力的帮助吗?而你拿着故宫、国博的鉴定专家结果,这种分量你应该是分的清的吧;而当你买到假货的时候不要说古玩行业水深,而要从自身找原因,如果不贪图小利,如果懂点鉴定,又何来被骗;关注我们账号,每天推送一篇文章先从鉴赏知识还是从新学习古玩;

【参考】紫陶方壶之美,依规矩沁人心!集锦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滇南陶都建水紫陶的成型技法,可谓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

紫陶成型技法传统上采用拉坯成型技法,而紫陶方器则采用拍片镶接成型。

方器,是由长短不同的直线所结构而成,偶尔也辅以少数曲线来调和其阳刚之气。

通过线面间的曲直变化和过度衔接来求得造型的统一协调,表现壶的气度。

借助矩车等制壶工具,全手工操作,即可将陶手的造型意念精确表露。

紫陶方壶,成型难度与技法远在圆器之上,通过线与面的关系、角与角的镶接使方器神韵俱佳。

壶身痕迹难处理:

方器由泥片镶嵌、拼接而成,脂泥是黏合剂。

泥片合拢时,空的地方就需要用脂泥来填补。

泥片与稀泥的颗粒紧密度不一样,处理不好就会有痕迹。

方壶变形系数大:

以壶钮为圆心,圆壶的外围到圆心是等距的。

而方壶却是有差距的,差距越大,烧制时变形系数越高。

方壶的每一面都存在大小与前后关系。

因此制作过程中,对工具的使用与力的要求比圆壶更高。

当我们评鉴方器时,不妨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壶壁的匀称性。紫陶方器有别于其他品种,壶身的泥片厚薄不均匀的话,用明针很难弥补,容易产生壶身的凹凸不均。

二、结构的对称性。方器茶壶基本上采用对称的立体造型,有方型、菱形,也有混合造型,但结构上基本采用对称原则,符合中国文化的传统思维,也遵循东方文化的逻辑,容易使人产生立体的美感和粗狂奔放的理念。

三、线面的挺括性。传统紫陶方货要求块面挺括,壶身块面接缝处要呈一直线,壶身块面要求在一个平面上,特别要求从任何一个角度看茶壶都不能有凹凸感,这对作者的工艺水平要求相当高。

四、角度的准确性。方货紫陶的壶嘴、壶把制作完成后,在与壶体相接的时候角度很难把握准确,一般制壶时会用到量角器辅助裁割,切面要求平整,使壶嘴、壶把平贴附于壶身上,连接处不能有粗糙感。

正因为方器造型简洁利落,所以不遮瑕,稍有缺陷,便无所遁形。

总而言之,玩方器就是要求其实挺拔,力度透彻,有种沁人心扉的力量感。

文中配图为建水紫陶方壶艺人朱士灿最新作品

教您更好的收藏“紫砂”:火好泥优 其壶必美


泥料:泥优火好,其壶必美

泥料,俗名“紫砂”很不确切。泥料除紫色外,尚有黄泥、红泥等泥色,历史上宜兴优秀制壶艺人可以说个个都是选配泥料的高手。极好的泥料如同木料(硬木)中的小叶紫檀、海南黄花梨一样,属名贵的材质。

壶一旦千度成陶,我们便可从刚烧成的壶上看出其原料的优劣,如泥优火好,壶上有光泽,这恐怕是壶料中所含金属氧化物造成的。好的壶,一定有足够的坚硬度,在实用方面,好壶能沏出茶的纯正滋味来。

做工:标准不在粗细

从手工艺角度看,做宜兴壶很像做木工家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优秀艺人所用的百余种工具十之八九都是自己亲手制作的。是能工巧匠还是笨工劣匠,在其所做的壶上都会有所体现。收藏中应该搞清不同名家的特点及擅长,比如:王寅春擅金纹器,顾景舟擅仿制历代名家,朱可心擅花器。

收藏中难以把握的是:为何某些看似较粗的工,也出自名家高手。如吴云根暮年所做的两把壶并不精细,程寿珍的“掇球”壶把儿也有些偏。精和细是相对而言,同一名家所做的壶,其粗工未必不如细工。

另外,收藏者还要识破借助车床刨床等机械处理的壶。这是由于市场上推崇壶盖严丝合缝的结果。今日宜兴已有“整口盖”的专业户了。

造型:“怪”并不一定美

近500年一代又一代宜兴壶名家所创造的壶式,极大地丰富了世界陶瓷艺术。宜兴壶可大致分为“花”、“光”两大类。它将瓜果李桃、梅兰竹菊,乃至升、斗、桶、磨等民间器物皆一一表现。今日宜兴有原紫砂厂背景的艺人所制作的壶型,有着“个性造型”之美。因为这批人在几位制壶大家的辅导下,将四百多年的紫砂技艺得以传承。民间的工匠当然也有一小部分人能将壶做得富有美感,但有相当一部分还偏于“恶俗”。大凡标榜了“怪壶”的即属此类。

有了精料、好工、美型,窑火也异常重要。“火”的恰到好处,会在壶上有所反映,沏茶时也能看出,尤其在沏高品质茶时就能分辨出壶的优劣了。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泥绘方壶(清)》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泥绘方壶(清)》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