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瓷砖的选择 > 导航 >

“赌书消得泼茶香”,品茶时“陶与瓷”的选择烦恼

“赌书消得泼茶香”,品茶时“陶与瓷”的选择烦恼

瓷砖的选择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瓷砖如何选择

2020-06-22

瓷砖的选择。

茶文化与陶瓷文化一样在我国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渊源,拿着一套精美的茶具煮茶品茶是一件非常安逸文雅的事情。但是茶具的选择主要有瓷器与陶器两种,虽然二者像双生花一样非常相似但又各具自己的独特之处,接下来就为大家分享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让大家根据自己的喜好与实际情况做出适合自己的绝佳选择。

瓷器使用高岭土高温烧成,表面光洁透亮,胎薄致密,气孔少,吸水率低,传热快,保温性适中,泡茶能获得较好的色香味。瓷器致密,对茶味的反映不偏不倚,真实公正。因此,瓷器是适用最广泛的茶具,所有的茶都可以冲泡,不失真香真味。瓷器讲究“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罄、薄如纸”,表面温润洁净,用灯光照射透亮无暇可判断为好瓷器。青花或彩绘的瓷器,注意看其颜色是否不艳不晦、不浅不深、有光泽。注意分辨釉上彩和釉下彩。釉下彩是图案在釉面下,表面摸起来光滑,颜料不直接与茶汤接触,安全性高;釉上彩是绘制在釉面上,摸起来有凹凸感,一般作为观赏,不宜盛装食物。

陶器使用陶土较瓷器低温烧成,造型一般比较古朴粗犷,大气沉稳,颜色较深,表面略粗糙,胎厚,气孔多,传热慢,保温性好。如果说瓷器适合“发香”,那么陶器适合“发味”。陶器特别能凸显茶的韵味,适合冲泡黑茶、老白茶等等,用于煮茶、煮水都很合适。陶器通常用含氧化铁的粘土烧制,色泽多为棕红、棕黄、灰等颜色。陶器一般保持原色,较少上釉。上釉的陶器,注意选择颜色不要太鲜艳的。选择陶器,除了注意外观的颜色外,质地和手感也是很重要的,只有将茶具的功能、质地、色泽三者统叫协调,才能选配出完美的茶具。

其实陶器茶具和瓷器茶具彼此各有千秋,一个有助于激发茶香,另一个则有助于凸显茶味。二者并无明显的高下之分,大家根据自己品茶的喜好去选就对了。当然一定要注意茶具的质量与安全问题,不管什么材质的茶具健康安全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相关阅读

陶与瓷的区别


陶瓷是用具有塑性的泥土加工成型之后经高温烧制而成的器物总称。陶和瓷是相互关联而有不同的两种物质。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所用的原料不同。

陶器采用含铁量较高的粘土制作,而瓷器则采用含氧化铝较高而氧化铁含量较低的瓷土或者瓷石为原料。

2、烧制的温度不同。

陶器的烧制温度一般在800-1000℃;而瓷器的烧制温度通常达到1200℃以上,瓷胎已经烧结,用手敲击会发出清脆的金属声。

3、施釉的不同。

釉就是罩在瓷器表面的那一层光亮外衣。它主要是以粘土、石英和长石为原料。经研磨、调制后上于胚胎表面,在高温焙烧后熔融,冷却后即形成玻璃质晶体。它可增加胎体强度,并有效地隔绝气体、液体。抬起通常不施釉或只施低温釉;瓷器表面施有一层高温釉,胎釉结合牢固,厚薄均匀,并可起到美化、光洁瓷器的目的。

除以上几点主要区别外,陶和瓷在胎体强度、吸水率等方面也都具有不同的特性。

壶天自春 茶香四溢


晚清瓷壶

国人的饮茶之风自古盛行,中国茶文化也是历史悠久。当今随着收藏热不断升温和收藏门类的日趋精细,茶壶也成为人们的收藏品,藏市中,一件精品茶壶往往是一壶难求。

由于瓷器茶壶既可待客品茗,也可陈列欣赏,所以是笔者十分喜爱的收藏专题之一。在笔者收藏的茶壶中,壶型变化甚多,有:瓜楞壶、梨形壶、四方壶、鸡心壶、钟形壶、提梁壶、手执壶等等,这其中,尤有几件茶壶很为笔者酷爱。

两把是清同治年间的“粉彩鸡心壶”,很有特点,其壶型是上大下小,圈足很小,器型饱满;一把是人物壶,绘琴棋书画题材,壶通身工笔细描了八位仕女;一把是粉彩花鸟“五伦图”茶壶。所谓“五伦”即儒家所倡导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种人伦关系。古人以鸟中的凤凰、仙鹤、鸳鸯、鸽、黄莺来代表五伦。我所藏的这把壶用上好彩料描金绘制了上述五种鸟类,辅以牡丹、兰竹等吉祥花卉图案,口沿描金,底款是大清同治年制六字手书篆书双圈红款;还有一把是清光绪刻瓷钟形壶。在如玉般温润的釉面上,古人以刀代笔刻画了一位凭栏妙龄女子黯然神伤的思春场景,线条流畅大气,似绘画中的白描手法,背面楷书娴熟地镌刻“国色天香壬寅仲春雨生砚兄大人雅玩兆麟八弟黄子瑞敬赠”字样,由此可见是光绪年间的一把定制赠送茶壶,壶型为钟形提梁壶,原配纯银把手,盖为蜘蛛纽,此壶似为当时的名家所刻。

晚清民国瓷器尤其是文人雅士喜爱的茶壶,由于受当时海上画派影响,其画风文气,色调雅致,艺术成就较高。当时瓷器彩绘者可分为两类,一为彩瓷画师,他们多是科班出身,书画功底扎实,一般不以此为生计,其中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为代表的浅绛彩文人瓷画和以汪野亭为代表的“珠山八友”新粉彩瓷版画成就最高。他们的作品能率真表现画家的胸襟,意境清新高远,多为达官贵人或殷实大户人家定制为主,专绘高档瓷胎,作品富于变化而少有商业味道。

另一类是彩瓷匠人又称红店老板,是彩瓷的专职画匠,他们以此职业维持家庭生计,从业人数众多,作品大多流向市井阶层,是晚清民国瓷绘的主力,目前传世品也以此类画匠作品最为常见,其水平也有高下优劣之分。

陶和瓷的发明与发展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人们把粘土加水混和后,制成各种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产生质的变化,形成陶器。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划时代的意义。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陶器的发明,也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在人类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纪元。

陶器究竟是怎样发明的,目前还缺乏可靠的材料予以详尽地说明。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的注引中指出:“古奎是九世纪最早提出陶器发明的第一个人,即人们将粘土涂于可以燃烧的容器上以防火,其后,他们发现只是粘土一种可以达到这种目的。因此,制陶术便出现于世界之上了”。思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进一步指出:“可以证明,在许多地方,也许是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在这样做时,人们不久便发现,成型的粘土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这个目的”。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部落古代先民的专利品,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任何一个古代农业部落和人群,都能各自独立创造出来。

陶器的产生是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是先有了农业,然后才出现了陶器。在人类进入新石时代,由于农业和牧畜业的出现,开始了定居、半定居的生活。特别是农业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比较可靠而稳定的可供食用的谷物。谷物都是颗粒状的淀汾物质,不像野兽的肉体便于在火上烧烤食用。同时,剩余的食物需要储藏起来。正因为如此,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定居生活的需要,人们对于烹调、盛放和储存食物及汲水器皿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从而促使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陶器。陶器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生产斗争中辛勤劳动的结果。从民族学和考古学上都可以得到充分的物证。

陶器出现的具体年代,目前尚难确知,根据考古发掘材料估计,约在8—9千年以前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几千年来一直是人类的主要生活用具。这时的陶器由于烧造工艺的不同,还出现了红陶、灰陶和黑陶等不同品种的陶器。与此同时,人们为防止陶器经火烧或水浸泡断裂,而在泥土中羼入砂子,烧制成泥质夹砂灰陶和夹砂红陶。此类陶器多用于烹调器、汲水器和大型容器。故又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之分。

裴李岗文化---1977年在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村首先发现,经碳十四测定距今约8千年,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此同时在河北武安县磁山也发现同时期的文化遗址,出土陶器带有一定原始性,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陶器。

仰韶文化---彩陶为其主要特征,根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约7000——5000年。陶器皿种类主要有盆、罐、钵和小口尖底瓶等,质地有泥质陶和夹砂陶。

屈家岭文化---是继仰韶文化之后分布在江汉流域的一种文化,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4000多年。

大汶口文化---是继仰韶文化后、龙山文化之前在东方的一种古代文化,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6000——4200年左右,其陶器器型和纹饰也自成特点。

龙山文化---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约4300——3800年,黑陶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尤以“蛋壳黑陶”最为精美。同时,龙山文化晚期还出现用高岭土烧制的白陶。为后来原始瓷器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商代,青铜器的制作成就辉煌,但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仍以陶器为主。商代陶器仍以灰陶为主,当时已有专门烧制泥质灰陶和专门烧制泥质夹砂灰陶的不同作坊。但到后期,白陶和印纹硬陶有很大发展,尤以白陶最为精美,纹饰采用青铜器的艺术特点,装饰华丽,弥足珍贵。同时,还出现了用高岭土作胎施青色釉的原始瓷器。

西周以后,陶器种类繁多,除陶生活器皿之外,还有砖瓦、陶俑和建筑明器等。到战国、秦汉时期,用陶俑、陶兽、陶明器随葬已成习俗。因此,制陶业更加繁荣。近年在西安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在陕西咸阳,江苏徐州发现的西汉时期兵马俑,其造型之精,阵容之宏伟,为世界所罕有。

汉代,由于社会稳定,农业、手工业发展较快,厚葬风气在民间普遍盛行,制陶业大量烧造陶明器用以随葬。这时,战国时期出现的彩绘陶器得到发展,釉陶也普遍应用,同时在陶明器上用白粉、墨书文字者也大量出现。到东汉晚期至三国,瓷器的烧造技术逐渐成熟,陶器才为瓷器所取代,而退居次要地位。

唐三彩属铅釉陶器,采用高岭土胎,施彩釉烧制而成。宋金仍流行。

优雅品茶 精致茶具增添品茶情趣


“烹茶尽具,酺已盖藏”,这是我国最早提到的“茶具”的史料。中国的茶文化历经千年,经由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茶马古道,茶香辗转世界各地,茶韵渊源悠久。好马配好鞍,好的茶好的水,同样也需要好的茶具,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既有实用价值,又富有艺术之美,对许多人来说,茶具不仅仅是一种器皿,更是生活中一个美丽的衔接,一种装点空间的方法。作为饮茶用的专用工具,其经历了许多发展和变化。主要的茶具种类如下:

陶土茶具

“阳羡(即宜兴)瓷壶自明季始盛,上者与金玉等价”,说的就是陶器中的佼佼者——宜兴紫砂茶具。紫砂壶早在北宋初期就已崛起,明代大为流行。其里外都不敷釉,采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山泥抟制焙烧而成。由于成陶火温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且传热不快,不致烫手;若热天盛茶,不易酸馊;即使冷热剧变,也不会破裂。

其造型多简练大方,外形有似竹结、莲藕、松段和仿商周古铜器形状的,且色调淳朴古雅。“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康熙微服私访记》中就有一段因紫砂壶而饱受冤屈的紫砂匠人的故事,故事中的紫砂壶,因经久使用,汲附了茶汁,蕴蓄茶味,不加茶叶也能口齿生香,茶味十足,因而遭到歹人的觊觎,引发了后来的“体民情大帝烧窑,用智慧恶霸伏法”的一连串故事。

瓷器茶具

我国茶具最早以陶器为主。瓷器发明之后,陶质茶具就逐渐为瓷器茶具所代替。瓷器茶具又可分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

白瓷茶具:

以景德镇的瓷器最为著名,因色泽洁白,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加之色彩缤纷,造型各异,堪称饮茶器皿中之珍品。如今,白瓷茶具更是面目一新。这种白釉茶具,适合冲泡各类茶叶。加之白瓷茶具造型精巧,装饰典雅,其外壁多绘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飞禽走兽,人物故事,或缀以名人书法,又颇具艺术欣赏价值,所以,使用最为普遍。

青瓷茶具:

以浙江生产的质量最好。早在东汉年间,已开始生产色泽纯正、透明发光的青瓷。宋朝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达到了鼎盛时期,生产各类青瓷器,包括茶壶、茶碗、茶盏、茶杯、茶盘等,瓯江两岸盛况空前,群窑林立,烟火相望,运输船舶往返如梭,一派繁荣的景象。16世纪末,龙泉青瓷出口法国,轰动整个法兰西,人们用当时风靡欧洲的名剧《牧羊女》中的女主角雪拉同的美丽青袍与之相比,称龙泉青瓷为“雪拉同”,视为稀世珍品。这种茶具除具有瓷器茶具的众多优点外,因色泽青翠,用来冲泡绿茶,更有益汤色之美。

黑瓷茶具:

宋代福建斗茶之风盛行,斗茶者根据经验认为建安所产黑瓷茶盏用来斗茶最为适宜,因而驰名。黑瓷建盏配方独特,在烧制过程中使釉面呈现兔毫条纹、鹧鸪斑点、日曜斑点,一旦茶汤入盏,能放射出五彩纷呈的点点光辉,增加了斗茶的情趣,但“似不宜用”,仅作为“以备一种”而已。

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始于清代,主要产于福建福州一带。福州生产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有“宝砂闪光”、“金丝玛瑙”、“釉变金丝”、“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白银”等品种,特别是创造了红如宝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艺以后,更加鲜丽夺目,逗人喜爱。

玻璃茶具

玻璃质地透明,光泽夺目,用玻璃杯泡茶,茶汤的色泽鲜艳,茶叶的细嫩柔软,冲泡过程中茶叶的上下浮动,叶片的逐渐舒展,都可一览无余,是一种动态的艺术欣赏。特别是冲泡各类名茶,茶具晶莹剔透,杯中轻雾缥缈,澄清碧绿,芽叶朵朵,亭亭玉立,观之赏心悦目,别有一番情趣。

茶与紫砂 天作之合


从饮茶衍生而来的茶具,是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同样是一门独立、精深的学问。在所有的茶具尤其是茶壶中,紫砂壶以风流之姿坐稳当今第一把交椅,成了人们争相购买、收藏的器皿。

然而近来,关于使用劣质、仿制紫砂壶喝茶危害健康的消息不断见诸报端,让人们对紫砂壶的茶用价值产生了怀疑。近日,记者走访了本市一些紫砂壶研究、收藏者,他们表示,纯正的紫砂壶,仍是饮茶的最佳器具。

裕后堂纯正紫砂博究馆的王祖淦先生认为,“茶事以紫砂为上”的说法是准确的。据他介绍,紫砂壶适于茶事,首先就有科学依据。多项研究表明,常见的茶壶中,瓷壶偏酸性,玻璃壶偏碱性,而紫砂壶恰为中性,最适于保持茶质、提取茶香,可令茶与水有效融合。并且,和普通的陶瓷相比,紫砂壶透气而不渗水,可最大限度发挥茶香。用紫砂壶冲泡的茶,香气馥郁,口感上佳,紫砂壶几乎就是为茶量身定做的“衣服”。

自明代以来,紫砂壶的茶用价值逐渐广为人知。不过在早期,金银、瓷器茶具盛行的时候,紫砂壶还只能做陪衬。后来,伴随着紫砂壶的广泛传播与文人们舞文弄墨的追捧,紫砂壶后来居上,成为了饮茶时的必备器皿。紫砂的“加冕”与其说是创造,不如说是发现。只有紫砂最合茶性,能完美地诠释出茶的价值,可谓天作之合。

本市知名紫砂壶研究者罗文华先生说,紫砂壶不但善保茶香,其自身的性质也决定了适于泡茶。紫砂壶耐热好,导热慢,不但沏茶、煮茶时不烫手,饮茶时不烫嘴,且寒冬季节遇热水不开裂,较适于保养。此外,紫砂久经茶事后,色泽愈加温润古雅,还可保有茶香。紫砂壶本身造型大气简约,结合书画后更加形神兼备,其独特意蕴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度与风致。

紫砂:自在放逸的时氏之陶


明末江西文人徐世溥才雄气盛却屡试不第,明亡后山居晦迹,绝意仕进。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他不无惆怅地回忆起晚明万历年间的文化盛况,并罗列赵南星、顾宪成、海瑞的道德风节,董其昌的书画,徐光启、利玛窦的历法,汤显祖的词曲,李时珍的本草以证明“天下文治”之“响盛”,甚至赞扬说:“时氏之陶,顾氏之冶,方氏、程氏之墨,陆氏攻玉,何氏刻印,皆可与古作者同敝天壤。”

所谓“时氏之陶”即指时大彬之紫砂壶艺。在徐氏看来,大彬之砂壶可与董其昌之书画、汤显祖之词曲、何震之治印一起,代表晚明那段张扬、萧散、孤冷、淡雅却又浮华、奢靡甚至扭曲的艺术年华。

早先,时大彬在我脑海里只是一帧制壶艺人的剪影,看大彬壶波澜安闲的样子,我相信了明末才子周容对他的评价:“时为人敦雅古穆。”有时就想,他似乎和晚明那个狂放畸变的时代有些距离。直到某日读到黄宗羲所编《明文海》中徐应雷的文字,时大彬才在眼前生动起来。徐说时大彬“嗜酒,所得钱,辄付酒家,与所善村夫野老剧饮,费尽乃已。又懒甚,必空乏久,又无从称贷,始闭门竟日抟埴,始成一器,所得钱复沽尽。当其柴米赡,虽以重价投之,不应”。心中豁然开朗,这种才情、性情才是晚明的风味,好一个颓唐、懒散、自在、放逸的艺术大师!

其实,大彬壶朴雅粗放的造型中渗透出来的正是他坚劲质古而纯净散淡的心性。难怪他的弟子徐友泉一辈子讲求制壶之精细,晚年终于感叹:“吾之精,终不及时之粗。”此种艺术境界之高下,同时代的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看得出来,他说:“后则陈(用卿)壶、徐(友泉)壶,皆不能仿大彬万一矣。”其实,他们不及的是时大彬身上的那股子晚明文人气息和孤傲情怀。

大彬制壶多兴起而为,偶然发愤,一二把而已。纵如此,烧成后若不惬意,碎之——名窑宝刀,不可使天下满,使天下满必不佳!

真品既少而难求,则赝品充斥。《阳羡砂壶图考》记录清初戏剧家孔尚任收藏有三把大彬壶,其中一件据底款判断亦为赝品。可见晚明或清初一见大彬真容已绝非易事,何况四百年后的今天?统计下来,出土的大彬壶比较可信的不超过五把,传世较为可信的不过十把上下。其中1968年扬州江都丁沟乡曹氏墓(1616年下葬)出土的六方壶,1984年无锡甘露乡华师伊夫妇墓(1619年下葬)出土的如意纹盖三足壶,以及1987年福建漳浦盘陀镇卢维祯墓(1610年下葬)出土的鼎足盖圆壶影响较大。相比而言,漳浦卢氏墓出土的入葬年代最早,墓葬资料最完整,墓主的身份也最高,故最为可信。

紫砂壶与茶的渊源


根据乾隆《龙溪县志》记载「灵山寺茶俗贵之,近则远购武夷茶」,说明漳州栽种茶树历史悠久,也有灵山寺茶等名贵茶种,但产量有限,民间茶风日盛,僧多粥少,引起价格上扬,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茶商便到武夷、安溪等大产区采购经营,必然带去了漳州的茶叶加工技术,为武夷茶区所仿效,也可能漳州的制茶商利用武夷山丰富的茶叶原料,到武夷山开办茶叶加工企业,便有一部分技术工人从此定居下来,直到今天,武夷岩茶的制茶工人,也还有相当一部分为闽南人,其中有一部分则为祖上迁居江西上饶河口从事制茶的闽南人。

茶的出现最初是作为药,然后作为解渴的饮品,随着对饮茶的提倡和普及,各种文化思想的加入,饮茶追求的不是药用、也不是单纯的解渴,而是一种道,一种文化形式、既然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必然会在茶的属性上加入了新的内容,这就是茶具和饮的程式。虽然有很多的茶具仅仅是一种道具,很多饮茶程式是虚张声势,故弄玄虚,有一部分动作实质上是表演,但都有助于强调这一形式的气氛,但其中有一项内容很重要,就是传统的功夫茶。

传统的功夫茶极为繁琐,单从茶具上讲,包括风炉、水锅、茶壶、茶缸、茶杯,茶洗等,蒲扇,一般均采用陶制,其中茶壶系用紫砂壶,传统有四大要求,即「小、浅、平,老」。「平」就是造型选择低矮的圆壶,壶的流、执、口三顶点要求平,即所谓「三山平」;容量从二杯、三杯、四杯、六杯、八杯、十杯,其中以三至四为常见,又以三杯为好,或认为三杯正好成「品」,应品茶之意;有茶三酒四之说,附合「小」字,宜小不宜大;又有「宜浅不宜深」之说,浅能酿味,留香,又不蓄水,茶叶不会变涩;而「老」字指的是古壶,以明清为贵。茶盘又称茶船,清初以后漳州地区大部分采用东溪窑产的米黄色釉小开片盘,这种盘内底宽平,斜直壁,有低矮的小圈足,有的茶人甚至讲究到冬夏有别,即冬天宜深,盘中能聚热水以温壶,夏天则不宜水,以利散热;茶杯可用白瓷,以「若琛珍藏」款小杯为佳,但「若琛珍藏」款杯,毕竟是康熙一朝之物,岂能妄求,总之,白瓷小杯即可。

陶与瓷的区别,你真的了解吗?


说到陶与瓷,大家第一反应觉得是陶瓷,对不对?我们通常会认为只要是泥土烧制而成的器物全部统称为陶瓷,其实,这个说法是错误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陶和瓷有什么不同,以后别在陶和瓷之间傻傻的分不清楚啦。

从我国的发展史来看,一般是分为陶和瓷两大类。首先从外形上看,很多人区分陶与瓷的标准是瓷器有釉而陶器没釉,但实际上,这样区分也并不准确。因为陶器可以有釉而瓷器也可以没有釉,就比方说汉代琉璃釉器,俗称叫做汉绿釉,唐代五彩琉璃器,俗称也就是唐三彩,这两种都是有釉的陶器。而质地洁白细腻的白瓷素胎器,很多人把它错误地当做瓷器,但实际上它是一种陶器,也就是说胎体没有细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而经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因为陶瓷历史本身就是连续的,所以按照是否有釉的标准去划分也就显得困难。

在工匠看来,陶与瓷的区别在于对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温度二者选择后的共同作用结果,陶器的选材可以使用瓷土在内的各种矿物粘土制作,烧成温度较低,多在700-1000℃之间。胎体基本烧结,不再遇水分分解,气孔率和吸水率较高,成品硬度较低,在显微镜下来观察胎体极少存在玻璃相莫来容结晶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瓷化,敲击时候的声音比较沉闷。

我们再来看看瓷器的烧制工艺,瓷器使用的是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瓷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岭土来烧制的,瓷器的烧成温度至少在1100℃以上,比陶器的温度高许多,胎质基本瓷化。显微镜下来观察会有大量莫来石结晶体存在,气孔率和吸水率较低,成品硬度较高。在成品很薄的时候会呈现半透明,敲击听到声音很清脆。

陶器和瓷器都是我国比较远古的器皿了,那么到底是先有陶器还是先有瓷器呢?答案是先有陶器,因为陶器的烧制工艺比较简单,工匠们在这种工艺取得的经验基础之上,不断反思总结,最后掌握了瓷器的烧制技术,才有了瓷器的诞生。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所分享的关于陶与瓷的区别了,以后别再傻傻的混为一谈了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