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 导航 >

我国漆艺陶艺的探索与创新

我国漆艺陶艺的探索与创新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艺宝瓷砖 陶艺家瓷砖

2020-02-13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王亚雄、徐徐、高振宇漆艺陶艺的探索与创新

徐徐

艺术创作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汇聚了一批全国艺术专业创作人才,形成了一批可以产生国内外重要影响的创作群体力量。目前,艺术创作研究中心设有艺术创作研究室、陶瓷艺术研究中心、数字动漫艺术创作研究中心、艺术品鉴定委员会办公室4个部门;拥有创作研究人员26位,特约研究员14位;创作门类包括书画、文学、演奏、作曲、表演、漆艺、陶艺、舞台美术设计及艺术策划等多个方面。成功举办了多个高层次、高水平的书画和陶瓷艺术展,召开专题研讨会、开展系列创作教育活动,向艺术界和社会公众展示了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在艺术创作方面的重要成果。艺术创作研究中心紧密围绕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中心工作,将艺术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有机结合,探索开展各种内容形式的创作研究活动,逐步提升艺术创作水准,为我国艺术科研与艺术创作的整体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中心王亚雄、徐徐、高振宇三人展”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的举行,是“201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系列展”的第六个展览,展览集合了艺术创作研究中心的王亚雄、徐徐、高振宇三位艺术家数年来的探索和创新之作。

王亚雄的艺术创造涉猎广泛,包括家具、茶器、酒器、文玩、书籍装帧、首饰设计等方面。在他的这些作品中,观众既能够读懂艺术家所执着的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也可以体会到他对自然、对生命和对现实生活真挚的热爱。他的勤恳苦干、锐意进取不是想要证明什么,而是在探索中国工艺的伟大传统与现代中国人现实生活的最佳契合点。中国工艺从来都是为了中国人更美好的生活而创造的,这个真理在王亚雄的所思所行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高振宇

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精髓,展示当代漆艺陶艺创作的优秀成果,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协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作为支持单位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中心王亚雄、徐徐、高振宇三人展”,将于2011年10月16日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与观众见面。

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艺术科研机构,汇集了中国当代各个艺术门类的一大批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60年来,在艺术科学研究领域的各个学科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新世纪以来,艺术创作更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科研、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三足鼎立”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一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艺术研究院于2005年11月成立了艺术创作研究中心。

掇只壶(徐秀棠先生题刻,清水紫砂泥)徐徐

西施壶(朱泥)徐徐

徐徐、高振宇两位艺术家专攻陶艺创作,他们的创作过程从无到有、从一团泥到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均以艺术家多年的文化修养、精妙的造型构思和过硬的专业技术作为保证。在与泥土建立关系的过程中弥散着想象的源泉,在无限的创作空间里漂浮着灵感的律动,在与前辈大师形成的上下关系中建构着自己的面貌。所有这些由于有了手的参与而发生了变化,一切真实的情感伴随着手工的过程被注入作品之中。同时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没有过度的装饰,遵循法度,含蓄、内敛、温润,又勇于突破,这些要素是他们人品、气质的自然流露。这些要素和气质比盲目的创新更为重要。这一切都来自于“茶”的精神,来自于他们在茶陶——紫砂艺术方面的深层次的探索,并将这种文化的精神发扬到与我们现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陶艺器皿当中。

今天,在这个后工业化时代,作为一个传统手工艺者,如何将其作为参照,并与之拉开距离,其间的距离越大,其中的理论和学术的意义也就越大。这不仅是一个文化策略的问题,也是一个文化选择和价值观的体现,更是一种艺术家主体性立场的彰显。当我们面对这三位艺术家的手工作品时,吸引我们的可能不仅是精湛高超的技艺和材料本身所带来的审美体验,而且我们从中发觉了一种本土传统文化在面对全球化挑战时所爆发的勃然生机。这生机宛如一种动力支撑着我们寻找自己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中华传统文化基因传承者的责任担当。这基因不仅存留在他们手中的现实器物里,更存留在每个人的心中。

延伸阅读

创新,为传统陶艺插上腾飞翅膀


———访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

编者按: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社会分工在市场领域不断细化的产物,作为市场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行业协会的发育和完善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地区市场经济体系成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近年来,我省各级、各地区众多行业协会在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直接领导下,通过准确定位、科学发展,本着切实为行业服务、为相关产业和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在打造集群品牌、规范行业发展、加强行业自律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喜人态势,为全省全面达小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本报从今天起开辟“蓬勃发展的江苏行业协会”专栏,将陆续推出一批行业协会典型,报道他们在各自领域里的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敬请关注。

近日,中国陶都宜兴丁蜀镇范家壶庄制作的11把紫砂茶壶在国际陶瓷博览会上喜获“百花奖”,这是国内陶艺评比的最高奖项之一。在10月31日闭幕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上,11把紫砂茶壶被作为国礼分别送给了参加会议的11个国家的领导人。

近年来,宜兴陶瓷可谓是风光无限,呈现不可多得的欣欣向荣之景: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将位列全国12种烧制陶瓷技艺之首的宜兴紫砂陶技艺正式划入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06年10月28日,国际陶艺学会和美国中华陶艺学会在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办的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会开幕式上分别向宜兴市授予“中国宜兴世界制壶中心”和“中国宜兴———世界茶壶之都”牌匾;2007年6月26日至28日,在中国召开的世界地理标志大会上,“宜兴紫砂”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得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正式确认……这一系列成绩的背后,除了省市政府及主管部门对宜兴陶瓷产业的大力引导和扶持之外,刚迎来5岁生日的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的推手作用功不可没。

初冬时节,本报记者专程来到宜兴,采访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先生,就宜兴陶协在推动宜兴陶瓷业发展所做的诸多创新之举进行了专题采访。培养人才推陈出新宜兴陶瓷业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与江南文明史相当。千年积累蕴育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而这一文化又随着市场经济的勃兴而注入了崭新的内涵。2002年6月,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应运而生。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市场对陶瓷产品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传统的产品已开始失去市场,而新的发展趋势和市场热点又大量涌现。经过大量的实际调研和市场考察,宜兴陶协将工作的首要着力之点放在了新人的培养和陶瓷产品的创新上,从2003年起连续4年举办了宜兴陶艺新人新作评比等赛事。几次大的推新人出新作活动,对培养人才,创新工艺起到了巨大的提升作用。在今年10月举办的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中,宜兴产区共获金、银、铜牌60枚,为全国各大陶瓷产区之首。

陶协成立5年来,协会用于教育培训的经费20多万元,用于推新人出新作活动的经费20多万元,用于保护传统工艺和陶艺版权的费用20万元。经过推陈出新,目前宜兴陶瓷紫砂、均陶、青瓷、彩陶、精陶5朵金花竞相开放、精彩纷呈。为化解陶都南迁危机、重振宜兴陶都雄风准备了充足的发展后劲。规范行业做大做强在史俊棠眼中,社团是*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服务和质量去换取自己的生存条件。协会作为社团组织,没有政府的权力,也没有企业的实力,因此,既不能与政府争权,更不能与企业争利,协会只能*加强行业协调,全力为企业服务而生存与发展的。

作为政府和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宜兴陶协聘请了陶瓷产业相对集中的有关镇园的经贸办负责人作为兼职副秘书长,借政府人员之力,推动协会开展各项工作。宜兴陶瓷有近千家企业,而且有工业陶瓷、日用陶瓷、艺术陶瓷、琉璃瓦、花盆、辅助材料等众多的门类,相互之间分工不同,相对独立。协会根据条件成熟的情况,先后成立了陶艺专委会、工业陶专委会、花盆分会、琉璃瓦分会,以分会形式展开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以花盆分会为例,成立不到3年,先后举办了秦氏杯、利华杯两次花盆创新大赛和三次全国厂商联谊会,推动陶瓷花盆步出低谷形成目前蒸蒸日上的局面。

相对于政府而言,协会更熟悉行业和企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宜兴市政府对陶瓷这一传统产业一直予以高度重视,但如何振兴发展,却难有好的决策。宜兴陶协依据大量的调研组织撰写的《宜兴市陶瓷行业情况调查及其建议》一文引起了政府的重视。据此形成了《关于陶瓷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下发全市,对宜兴陶瓷发展形成了一个明确的指导思路。此外,陶协还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和申报工作,宜兴陶瓷最终被省政府确定为应重点扶持发展的特色产业群。振兴品牌继往开来紫砂文化是宜兴陶瓷文明的精髓。2007年4月27日,一个值得载入宜兴紫砂史册的日子,故宫博物院以清宫旧藏的紫砂为主线,从近400件藏品中精选出110多件(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主办了“紫泥清韵———故宫博物院藏宜兴紫砂展”,让尘封百年以上的皇帝御用高档紫砂器呈现在世人的眼前,宜兴紫砂品牌因此大放异彩。

陶协成立5年来,史俊棠一直坚持活动立会的方针。数十项活动的成功举办为重振宜兴陶瓷品牌、培养陶艺人才、促进陶瓷产业发展、提升宜兴陶都地位等都起到了助推作用。

与此同时,陶协发动宜兴陶艺大师及相关研究人员,编发了《花非花———将蓉传》、《中国陶都国际陶艺展作品集》、《紫砂研究》、《紫砂壶铭赏析》、《再版紫砂春秋》等书,协调拍摄了电视专题片《紫砂泰斗顾景舟》、《缸坛盆罐的交响》,科教片《宜兴紫砂》也拍摄完成。这些工作对弘扬紫砂文化、振兴陶都品牌都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谈及未来,史俊棠表示,目前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在陶瓷工艺创新和技术创新上的步伐非常快,这对宜兴陶都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陶瓷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宜兴陶都在振兴民族工艺的过程中要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大任。陶协将继续引领宜兴陶瓷业在传承与创新中跨上新的历史台阶。

传统审美与当代陶瓷的创新


陶瓷长久以来都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传承有序,技艺深厚。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当代艺术家白明却指出:恰恰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让产区艺人产生了审美惰性,阻碍了陶瓷艺术在当代进行创新。

白明首先指出,当代陶瓷为什么要创新?其实这并不应该是一个问题,艺术品最有价值的部分一定是独特性。比如,当今的艺术品复制技术已经相当高超,全国许多地方都出现了“绘画村”,大量生产临摹凡?高等西方油画大师的画作。但无论这些画作有多像,价格也顶多只有几百元,相对原作几个亿,是小巫见大巫了。不过,一转到陶瓷上,人们往往就糊涂了,常常认为越像就越精彩,最好是像康熙、乾隆或者珠山八友,而且,越像价格也就越高。

实际上,就像白明所说,从美学角度上讲,清代陶瓷远远不如前代,虽然其价格是天价。相反地,彩陶、汉罐、秦俑或者宋瓷,美学价值都比清代官窑要高,价格却低得多。这种市场上忽视陶瓷艺术价值的现象,让作为艺术家的白明直呼看不懂:“连古董都这样,何况当代陶瓷?”

市场的风向,直接影响到了艺术家的创造。白明介绍,像景德镇或是宜兴这样的手工业城市,历史上很早就有了国际影响。对于这些地方的陶瓷,社会上有很多的追随者。也就是说,传统样式的陶瓷已经有了很大市场。要让产区的艺人们抛弃原有市场,去进行创新,这对于手工艺人来说要求就太高了。

比市场因素更深一层的,则是产区艺人心理上的审美惰性。白明认为,不是这些艺人真的不想创新,他们往往还想发展,但问题是,他们因为长久以来养成的审美惰性,已经不知道哪些地方需要创新。“他们就像种菜的农民一样,时间长了,对种菜有感情,丰收时心情很美妙,看着田里的菜,就能想到明天会怎么样。对于改变,他们是不放心的。”由于产区一直沿袭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方式,使得艺人们逐渐依赖固有的审美,认为传承只是将样式和工艺传统沿袭下来。

然而,他们忽略了一点:哪怕技术再熟练,自己也无法直接上升到艺术家的层面,顶多是个熟练工匠。实际上,工艺与艺术的区别在汉语的表达中就已给出了答案。工艺,工在先艺在后;艺术,艺在先术在后。“工”是指劳动、技能,具有可重复性,是技术的层面。“艺”包含思想、创造,具有不可重复性,是修养的层面。“工”的比重越大,“艺”的含量就越小。工与艺本无高低之分,更无贵贱之别。只是“工”能普及,从业门槛低,从业人众;“艺”难普及,从业门槛高,从业人少而已。“其实,稍微站远一点,站高一点,就能想通这个问题,但许多人身在其中,就是想不明白。”白明叹息道。

将关注焦点集中在陶瓷的纹样和工艺特征上,不仅是产区艺人的习惯,也是如今陶瓷学术界的习惯。“很多学者只是将作品的特征进行归纳,却没有触碰背后的东西,也就是说,为何那个时代会流行这种东西?”白明指出,以往的陶瓷艺术品,都跟时代背景紧密相关。比如,在宋代,宋徽宗等最高统治者的文化水平很高,许多官吏也都是文化名人。在他们的眼光下,能流传下来的陶瓷艺术品水准就较高。宋代的五大名窑,大多是单色釉,除了造型以外,没有太多发挥装饰的空间,但依然显得高贵。另外,从考古学的角度上看,陶瓷断代也是以艺术风格为重要标准,而艺术风格恰恰是那个时代独有的,在那个时代是最新颖的。反观今天的陶瓷艺术品,时代的倾向性并不明显。这些问题,都需要学者进行研究,并指出其弊病。

由于既是教师又是艺术家,除了学术上的问题,白明也指出了如今陶瓷市场的问题。他着重指出,陶瓷市场的中介机制不够健全,大部分中介机构不具备职业画廊的规范,属于代理商,很难符合市场和法律规范。大多数情况下,艺人们必须自己独立面对市场,也就是自己创作又自己开店,还自我炒作。相反地,白明1996年便有了经纪人,因而他的作品很早就有画廊帮助推动,学术地位和市场地位很快树立了。从中他感受到,画廊可以推动审美概念的普及,还可以帮助归纳艺术家的贡献和独特性,而这一切工作都是用画集和研讨会的方式呈现的。相对自我宣传的浮夸,画廊的正式出版物影响面更大,更有利于艺术家作品的推广。

白明之所以对当代陶瓷艺术市场如此看重,是因为经济力量对手工艺人的影响格外大。“如果当代陶瓷艺术品卖出了高价位,就像当代油画或水墨画一样,许多产区艺人会认识到当代陶瓷创新的重要性。”白明还指出,如果以中国当代艺术的价格标准来衡量当代陶瓷,那么当代陶瓷的价格还有很多空间,而且大陆市场的空间会比西方大。“这一两年来关注我作品的大陆收藏家明显增多了,海外市场的价格都不如大陆高。或许市场价格的上扬,是当代陶瓷的一大希望。”

白明常年在海外游历讲学,他也观察到,西方人收藏中国陶瓷,是因为把陶瓷当作中国文化史的象征物。然而,没有创新,中国的当代陶瓷如何体现出当代中国文化?如何像前代一样,继续成为中国文化史的象征物?

“由于是中国文化象征,谈到陶瓷的确很沉重,大家也很容易在感情上有所干扰,不希望自己的感情依赖受到伤害。”白明认为,陶瓷相对许多别的艺术形式,更容易让大众理解,大众接受的教育也更深入,比如,在一个博物馆就算没有油画,都会有陶瓷。

然而,纵观中国美术史,中国陶瓷的审美素养,并没有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升华,反而是在走下坡路。传统审美的束缚,已经对陶瓷创新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从清代晚期和民国就可以看出,更别提当代了。这个问题,并不能被当今陶瓷市场的繁荣所掩盖。而解决这个问题,也需要艺术家、学术界、市场和政府多方配合,共同改进,为拯救中国文化的象征物而努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