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斗彩瓷器鉴别 > 导航 >

斗彩瓷器都有什么特征

斗彩瓷器都有什么特征

斗彩瓷器鉴别 斗彩瓷器开片鉴别 明成化斗彩瓷器如何鉴别

2020-10-27

斗彩瓷器鉴别。

斗彩在我国的明朝宣德年间开始烧制,在明朝成化年间斗彩受到了推崇,是釉下彩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斗彩的烧制过程较为的复杂,对于温度以及工艺制作要求较高,在一千三百度的高温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的施彩,填补了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轮廓线的空间,在进入低温烧制,形成了色泽鲜艳、光泽度强的效果。凭借着绚丽多彩的色泽加上沉稳老练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大众审美、富有情趣的装饰风格,成为斗彩的一大亮点。

传世的成化斗彩瓷器的图案绘画较为的简练,其内容主要是以花鸟、人物为主,加入的色泽一般是三到五种之间,而装饰的方式则有点彩、覆彩、染彩以及填彩等,形式较为的多样,造型别致、种类较多。成化的斗彩瓷器除了个别大的碗之外,大多数的造型都小巧别致,有鸡缸杯、小把杯还有盖帽等多种类型的出现。而清朝时期的斗彩瓷器的产量要远远大于明朝成化年间,出现了较大的器型。

总体上看,清朝的斗彩瓷器在绘画的技艺上较为的精湛且生动性较强,改变了成化斗彩的“叶无反侧”、“四季单衣”的弱点,图案性更加的强却在灵动性以及飘逸感上稍稍差了一点。在雍正时期还烧制了粉彩斗彩使斗彩瓷器更加的雍容华贵,乾隆时期以后斗彩仍然在生产,图案内容大多是以花草且大多为团花,延续了清朝盛世时期的风格,但笔法上日渐的草率了起来,加入了西洋的技法以及融入了陶瓷的工艺使其收藏价值更高。

从康熙时期开始就在斗彩的瓷器上加入了以油画技法为基础的珐琅彩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发晶釉面则是以西洋硬笔画技法为基础,其笔法尤为的细腻且精致,融合了彩瓷工艺特有的渲染效果,粉彩的写意作为辅助,呈现出最终疏密有致、刚柔相济的状态,珐琅所独有的色彩凝练更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三种不同的工艺制作,呈现出发展感强烈却有溶于一体,风格迥异却可以互相进行映衬,这就是斗彩的特色。

以釉下青花为轮廓,釉上彩填以彩色,烧成之后釉下彩与釉上彩形成相互斗彩的态势,由于社会的动荡以及没有保存瓷器的意识,导致大量的斗彩瓷器都被战乱所破坏,流传至今的斗彩瓷器可以说是尤为的珍贵,市场上很难见到,其收藏价值以及价格都非常高,一般的斗彩瓷器在几万元上下浮动,品相好的价格则会较高。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斗彩瓷器的详细特征 斗彩瓷器价格为何如此之高


斗彩初创于明宣德年间,是一种以釉下青花勾线,再以釉上彩绘填彩的方法。斗彩工艺至成化年间趋于成熟,烧制的斗彩瓷也最为精美,因使用的是国产平等青料,具有呈色稳定、色泽淡雅的特点,再加艳丽的釉上色彩,使其形成主次分明、交相辉映的艺术格调。《博物要览》云:“若宣窑五彩,深厚堆垛,成窑用色浅深,颇有画意。”成化官窑制品常见高足杯、酒杯、盘、碗、罐等小型器物,造型玲珑奇秀,胎体细润,彩料精纯,绘画淡雅幽婉。此件斗彩婴戏图杯即其中的代表作之一。此杯造型轻盈秀雅,胎体洁白细腻,所绘婴戏纹饰为成化器中少见的题材,愈益珍贵。明嘉靖年间有此件器物的仿品。

“斗彩”之名在清代雍正以前尚无所见,后来为与五彩区分才有此称。斗彩是指瓷器彩绘的一种工艺。而它是在坯体上先用青花描绘图案轮廓线,施透明釉,用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以各种彩料填绘,经低温彩炉烘烤,然后成型。由于彩绘方式分釉上、釉下彩两部分,景德镇称“斗”是“斗斗拢”凑集之意,如做多种解释是可以相信的。明代在色彩缤纷的彩瓷中,以成化斗彩所取得的成就最为辉煌,明人程哲在《蓉楼说》一书中品评明代瓷器时曾说:“在胜朝则有永、宣、成、弘正、嘉、万官窑。其品之高下,首成,次宣,次永,次嘉,其正、弘、隆、万间亦有佳器。……者成杯茶贵于酒,彩贵于青。

程哲在这里首推成窑之器为明代瓷器之冠,主要是指成化斗彩而言。清人唐衡铨的《唐氏肆考》则则说“神亲尚器,御前有成杯一双,价万”。可见其在当时即已非常名贵,而今更是声价十倍、首屈一指了。成化斗彩可用“质精色良”四字概括,它以线条流畅的造型、薄似蝉翼的胎体、润润如堆脂的质地及清新淡雅的色调,在明清彩瓷中独树一帜。以成化时期著名的斗彩鸡缸为例,或许可以一斑而窥全豹。鸡缸杯应称“鸡纹杯”,它小器大样,造型似缸所以俗称“鸡缸杯”。

杯身画面绘绘有雄鸡两只,一只引吭而啼,一只回首顾盼,两只母鸡正低头觅食,几只小鸡在母鸡身旁悠然嬉戏。神态逼真,生动之状呼之欲出。加以旁边所村蓝色的山石,红艳的牡丹,幽靓的兰草,色彩皆淡雅宜人,一幅和谐宁静的田园景色自然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因此清人朱琰在《陶说》中评述此杯“成以五彩为最,酒杯以鸡缸为最”,实不为过。成化斗彩除鸡缸杯外,还有婴戏杯、葡萄杯、三秋杯、高士杯等,也均为旷世之作。成化斗彩之所以久负盛名,不仅因为它的色彩令人耳目一新,还因为其器形小巧精致,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所以明清以来许多文人笔记如《长物志》、《清秘藏》、《博物要览》、《南窑笔记》等多有推重。

从传世的成化斗彩器看,以小酒杯、小茶碗小碟、小罐这些玩赏品居多,且无大器。除成化斗彩中最大的“天”字罐与“海马”罐外,如成化斗彩高足杯,最大的口径仅为7.7厘米。此外,口径为6厘米的小酒、小茶盥,口径为11厘米的小碟也几乎成了成化斗彩器的固定尺寸。成化斗彩的釉色十分丰富,其红色中就有鲜红、油红(鲜红如血)之分紫色中有姹紫【1、葡葡萄紫、赭紫;绿色中又有葱心绿、水绿、秋葵绿;黄色则为蛾黄,所谓“蛾黄姹紫”即指此而言。

故文物界有所谓“鲜红淡抹绿闪黄,差紫浓厚却无光”的说法。在晚明、清初时期均有不少仿制的“成化斗彩”瓷瓷器,但在蛾黄、姹紫、鲜红等色调上无一能似,而且白釉表里不光泽强烈而欠滋润,胎骨也不细腻,更不闪肉红色。成化斗彩瓷的胎质极薄,有如竹纸、蝉蝉翼,可谓真脱胎。其画法特点是“花朵无反面,花叶无阴面”。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都着单衣,没有渲染的衣纹,但色彩鲜艳、画画意生动,造型十分轻盈秀丽,所见一种绘蔓草花纹的成化斗彩小瓶装饰淡雅宜人,尤为稀世之珍。目目前除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外,在大英博物物馆也有一件同样藏品。自成化以后斗彩瓷器虽不如五彩品种丰富,但各时期仍有佳作问世。如上海博物馆藏两件万历斗彩器:一为花卉纹饰大碗,外腹部开光内绘花卉纹饰;二为斗彩小盅,都是不可多得的佳品。

斗彩瓷器近几年拍卖会市场价格:

LOT号拍品名称估价(万)成交价(万)拍卖日期拍卖公司状态

0001明成化 斗彩鸡缸杯咨询价28,124.00万2014-04-08香港蘇富比

0189明成化 斗彩葡萄杯18,000.00-18,000.00万 21,850.00万2016-06-08劳伦斯国际

0188明成化 斗彩人物纹天字罐13,000.00-13,000.00万 17,250.00万2015-06-08澳门中信

0181大明成化 斗彩鸡缸杯8,000.00-8,000.00万 9,200.00万2017-06-08劳伦斯国际

0372明 成化斗彩番莲纹高足杯咨询价6,095.00万2015-06-19翰风国际

0573明成化 斗彩波涛天马纹天 5,000.00-5,000.00万 5,750.00万2016-06-12劳伦斯国际

清中期《南窑笔记》(作者不详,成书时间大约清雍正至乾隆时期)中写到:“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关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填彩者,青料双勾花鸟、人物之类于坯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名曰填彩;其五彩则素瓷纯用彩料填出者是也。”此段记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南窑笔记》是出现“斗彩”之说最早的一本著作,但分析得不够全面。与实物对照,记载中的“填彩”与“五彩”较准确。这里所说的五彩为纯釉上五彩。填彩为斗彩中的一种施彩方法。关于“凑其全体名曰斗彩”的说法与成化斗彩传世品的施彩方法不符,可能作者将青花五彩称为斗彩,因为这种“凑其全体”的画法实属青花五彩类。《南窑笔记》作者在当时也是将“斗彩”与“五彩”相为混淆,但能将明代彩瓷划分出斗彩、五彩、填彩三大类,实难能可贵,对后世彩瓷研究也具有积极影响。

总之,斗彩应是淡描青花与釉上彩绘相结合组成的画面,釉下青花与釉上彩争奇斗艳,使斗彩堪称瓷器中的绝妙精品。清代斗彩瓷器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瓷画的绘制技艺上又有了新的提高,但每件清代斗彩瓷器仍有青花描绘纹饰的轮廓线。因此这种青花纹饰轮廓线就成了判断斗彩的关键。

珐琅彩瓷器有什么特征?


珐琅彩瓷器有什么特征?

1、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2、造形: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

3、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

4、珐琅彩色。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5、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

6、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

7、款识: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

康熙四十年后才开放禁令让其落款。不过必将原用“熙”字改写成“熙”字,这个“熙”仅出现在康熙的瓷器上。康熙的款识在珐琅彩器上均用色料写款,有红、兰、紫、黑等色。落款仅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加双方匡。四字款有三种形式,其区别在于“康”字和“御”字各有两种不同用笔。

雍正时期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匡,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只见兰科款。

乾隆的款识只有“乾隆年制”四字双方匡形一种,其特点,乾隆有兰料也有赫色料款。

明清斗彩瓷器的发展特征与收藏鉴赏


“斗彩瓷”一词最早见于清代雍、乾时期的《南窑笔记》一书,但其实它的创烧是在明代,只不过当时的人们对于斗彩瓷的称呼一般是五色,也就是看做一种特殊的五彩瓷。根据工艺步骤来看,斗彩和五彩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五彩是一种纯粹的釉上彩,即在素瓷面上施以彩釉再高温烧制而成。斗彩的制作工艺则大不相同,最显著的一点就是斗彩是釉上彩和釉下彩结合烧制的瓷器,即先用青花勾画纹饰图案的轮廓线条并进行高温烧造,再用红、绿、黄、紫等多种材料进行描绘与填色,最后还要进行一次低温烧制,斗彩才算完成。

斗彩的创始是在明代宣德年间,这个时期还只是广义上的斗彩,即少量以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相结合的彩瓷。但是普遍情况下,这两者还是相对独立的工艺。对于早期的广义斗彩,在加彩时有一个较为显著的特征,那就是除绿彩使用“堆垛”技法以外,其他材料一律采用平涂的手法,因此绿釉更为肥厚,立体感也更强。整体来看,这种广义的斗彩造型普遍秀丽,颜色纯正浓郁,画工精致细腻,底款一般落双行的“大明宣德年制”款。

一直到成化年间,成熟的斗彩瓷器广泛出现,后世的斗彩瓷中也仍然以成化年间的最负盛名。成化斗彩几乎是斗彩的代名词,也是斗彩精品最多的时期。成化斗彩造型流畅、小巧、轻柔,胎体轻薄有如蝉翼之感,胎质细腻光洁,底层白釉微闪牙黄而凝润如堆脂,器物底部修胎细致规整,釉面色调浓淡得宜、清新淡雅,纹饰笔法纤细流利。

在色彩运用上,成化斗彩尤其卓有特色。一个是色彩的纯净逼真与明暗度的多样化,如红色则有鲜红、油红、朱砂红等多种;绿色有水绿、叶绿、山子绿、松绿、孔雀绿等等;尤其是“差紫色”,更是后世官窑数次仿制而不可得的色彩。其次是各种颜色搭配的丰富与得宜,由于颜色的丰富,在图案绘制上可以最大可能地按照实物颜色去做更为逼真化的搭配,或者在创造某种景物时也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和出最符合当代审美意趣的画面。

成化以后,明朝斗彩的烧造基本就没有进步甚至在走下坡路了,主要的作品是仿烧成化年间的器物。但是总体来看,这些仿烧器不仅胎质相对粗糙,胎体也变得更加厚重,而且在彩绘上的精细程度也不够,加入墨彩的色彩过浓但缺少让人惊艳的“姹紫”等色,纹饰相对简陋且笔法拘谨。

一直到清代的康雍乾三朝,斗彩的烧造才开始有复苏。清三代时期,斗彩的烧造虽然仍以仿成化斗彩为主,但已经或多或少地开始形成清代自己的特色,仿古但不泥古。比如康熙时期,斗彩不仅颇具明代遗风,同时出现了青花线条粗犷化、填色层厚而艳丽、斗彩加暗花等特征。雍正朝仿烧的部分成化器足以以假乱真,同时还出现了独特的釉下青花加釉上粉彩的作品,使得纹饰打破了平涂局限,具备了烘托渲染的装饰性。乾隆时期的斗彩以官窑居多,并且仿烧成化器较少,多是在康雍两朝的基础上进行制作与改良,纹饰上的变化较为突出,偏向繁缛华丽的风格。

自乾隆开始,后代各朝烧造斗彩,基本都以粉彩入釉上,且仿烧乾隆斗彩成为一大流行。遗憾的是,嘉庆中期以后,斗彩的制作不仅工艺水准降低,并且用料用彩也相对敷衍,斗彩技艺就逐步衰落了。因此斗彩收藏,以成化为贵,清三代次之,清后期一般咸丰年的价格更高,像这样的一只花卉斗彩纹碗,大概市场价都要50~80万元之间。其主要原因不在咸丰年作品的精湛程度是否超过其他朝代,而主要是太平天国起义烧毁了景德镇御窑,清官窑中咸丰传世品最少。

斗彩瓷器特征及拍卖成交价格


中国瓷器命名,往往有着非常独特的韵味。而“斗彩瓷器”中的“斗彩”,就是因为其本身的釉彩相辅相成,有“霜女素娥斗婵娟”的诗意,也有艺术上的撞色相配,对比强烈,能呈现极为惊艳的艺术效果。那么斗彩瓷器应该怎样去鉴赏呢?

首先,斗彩瓷器有另一个名称:“逗彩瓷器”,它使用的两种彩料各有特色,一个是明晰清新的釉下青花一个是明丽夺目的釉上彩,两相结合,是斗彩瓷器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在鉴赏的过程中,应当关注这两种烧造方式不同的釉彩的结合情况。斗彩瓷器的两种釉彩往往是上下相呼应的,釉上彩之下的釉面平滑,映出其下的青花,颜色鲜明,如果遇到模糊不清的青花纹饰,则很可能不是真品斗彩瓷器。

而在历史上,明代就已经有窑口开始烧造斗彩瓷器了。但此时的斗彩瓷器烧造工艺还不成熟,特别是因为斗彩瓷器对于窑口的温度、气氛都有很高的要求,先画青花挂釉,入窑第一次;烧造完成后在釉面上绘制彩料,进行第二次烧制。工序复杂且要求繁多,出窑的成品少,除了名窑口几乎无窑敢烧,所以也从另一个角度保证了斗彩瓷器的质量。尤其是明成化年间的斗彩瓷器,更是值得玩赏。

而成化年间的斗彩瓷器,除了器型较小外,本身的艺术价值是非常高的。在小巧玲珑的器具之上,颜色鲜明的彩料夺人眼目,但是由于时代审美倾向,这一时期的斗彩瓷器纹饰都偏向稚拙,甚至有些孩童之气。这在成华斗彩鸡缸杯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瓷胎极为轻薄,光可鉴人;而釉面又极为平整光滑,非常好地表现出了釉上彩与釉下彩的交融,绘制图案也鲜明精美,别有意趣,在拍卖行中拍出了天价。

总而言之,斗彩瓷器的鉴赏需要从三方面下手,首先瓷胎细薄,釉面光滑,其次釉上彩与釉下青花交相辉映,配合得当,且彩料明艳,;最后要看纹饰,斗彩瓷器的纹饰具有稚拙之气,即使是清仿明的瓷器也是如此。只要把握这几个要点,就能够很好地鉴赏斗彩瓷器了。

斗彩瓷器介绍


斗彩又称逗彩,创烧于明成化时期,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斗彩是预先在高温(1300°C)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800°C)烘烤而成。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明人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

据历史文献记载,斗彩始于明宣德,但实物罕见。成化时期的斗彩最受推崇,明清文献中也称之为成“窑彩”或 "青花间装五色"。传世成化斗彩瓷器图案绘画简练,内容主要是花鸟、人物。它的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绘图案的轮廓线,罩釉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按图案的不同部位,根据所需填人不同的彩色,一般是3至5种,最后入彩炉低温烧成。按照专家陈万里先生的意见,成化斗彩又可以分为点彩、覆彩、染彩、填彩等几种。成化斗彩除个别的大碗外,多数造型小巧别致,有盅式杯、鸡缸杯、小把杯等。还有一种绘有海马或团花的盖罐,底有一青花“万”字。

成化斗彩鸡缸杯

清朝斗彩瓷器的产量要大于明朝成化时期。康熙、雍正、乾隆官窑也有不少精品堪与成化斗彩媲美,而且出现了较大的器型。总的来看,清朝盛世的斗彩瓷器大多数绘画精工,改变了成彩 "叶无反侧"、"四季单衣" 的弱点,图案性更强,但也失去了成彩清秀飘逸的风采。康、雍、乾官窑都有一些仿成化斗彩产品,特别是雍正时期己能有把握地仿烧出成化斗彩,但这些仿品大都署本朝年款或不落款,只有少数寄托成化款。对这些器物要从胎、釉、彩绘等儿个方面仔细辨别。另外雍正时期还烧成了粉彩斗彩,使斗彩瓷器更加华贵。乾隆以后,斗彩仍在生产,图案内容多为花草,且多团花,延续了清朝盛世时期的风格,但笔法日渐草率。

清代,朗士宁等人将西洋画技法带到中国,自康熙朝始,内务府及养心殿造办处将其大量融入陶瓷工艺,以油画技法为基础的珐琅彩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发晶釉面,则以西洋硬笔画技法为基础,精到细腻的笔法,糅合彩瓷工艺特有的渲染效果,辅以粉彩的写意,呈现出疏密有致、刚柔相济之状。而珐琅所独有的色彩凝练更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效。

三种不同风格的工艺,反差强烈却又浑然一体、风格迥异却能相互提携,争奇斗艳中构成一幅情趣盎然的生动画面,故名:逗彩。

对“斗彩”一词,通常的理解是以釉下青花为轮廓,釉上填以彩色,烧成后遂有釉下彩与釉上彩斗妍斗美之态势,故称“斗彩”。但也有其它理解。有人认为“斗彩”应为“豆彩”,因为绿色如豆青。有人认为“斗彩”应为“逗彩”因为釉下与釉上彩似在相互逗趣。有人认为“斗”是江西土话,是“凑合”的意思,应写作“兜”。《南窑笔记》的作者有自己的理解与表述。他说道:“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日斗彩。填(彩)者,青料双钩花鸟、人物之类于坯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名曰填彩。五彩,则素瓷纯用彩料画填出者是也。”他的分类逻辑实际是依据两大要素。一是从色料构成角度,以有否青料(即青花)将五彩与斗彩、填彩区分开。二是从技术方法角度,以是否“双钩”法将斗彩与填彩区分开。平心而论,有这样程度的分类方法在当时难能可贵,缺点是说得不全。成化斗彩除了他所说的填彩,“斗”(即凑其全体)彩,还有点彩、覆彩、染彩和青花加彩(后文将有述说)。而且,成化斗彩瓷器大多是一件器物上兼用几种施彩方法,单一的施彩器极为罕见。

明万历青花斗彩百鹿纹罐

当今为成化斗彩科学命名,是沿袭清人并不完全的认识呢,还是起用明人自己的称呼?我们觉得,还是以“成化斗彩”冠名为善,但是,必须重作科学阐述。“成化斗彩”称呼约定俗成已有二百年左右,人们在研究实践中也不断地以自己的经验充实“成化斗彩”的认识内涵,海内外相关人士皆知“成化斗彩”,因此,易名不善。我们可以给“斗彩”概念重下定义为“以釉下青花与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以钩勒填充、点缀、渲染、覆盖、拼凑等装饰方法表现的彩瓷工艺。这样下定义便对传统概念作了科学的扬弃。而“斗”字,仍取“拚逗”之意和“斗妍”之趣。

明·沈德符《敝帚轩剩语》中说:“本朝窑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今古之冠,如宣品最贵,近日又重成窑,出宣窑之上。”

明·谷应泰《博物要览》中称:“成窑上品无过五彩葡萄撇口扁肚靶杯,式较宣杯妙甚。五彩宣庙不如宪庙……宣窑五彩深厚堆垛,故不甚佳,而成窑五彩用色浅淡,颇有画意……”

斗彩瓷器

以上二例记载了明代宣德与成化时期有“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与“五彩”的瓷器都很名贵,但“青花间装五色”和“五彩”是什么样的瓷器,其特点如何,说得不够明确。若结合传世品及近年的科学考古材料分析,明人沈德符、谷应泰所述应是宣德青花五彩,而记载中的“五彩葡萄撇口扁肚靶杯”现在看来则是成化斗彩中的名品。可见明人将青花五彩和斗彩统称为五彩。

乾隆朝唐衡诠《文房肆考》说:“成窑以五彩为上,酒杯以鸡缸为最,上画牡丹,下画子母鸡,跃跃欲动。”

近人许之衡先生著《饮流斋说瓷》则称:“成化五彩人物,其工细者,系以蓝笔先绘面目衣褶,继乃加填五色。”

以上三例记述较明人书籍交待得更具体些,指出了施彩的工艺有“点染”或“蓝笔先绘面目衣褶再填五彩”,实际上这些都是成化斗彩的施彩方法。可见明人、清人、近代人在著书立说时将明成化斗彩瓷器称为五彩。

斗彩瓷器

清中期《南窑笔记》作者不详,成书时间大约清雍正至乾隆时期)中写到:“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关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填彩者,青料双勾花鸟、人物之类于坯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名曰填彩;其五彩则素瓷纯用彩料填出者是也。”此段记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南窑笔记》是出现“斗彩”之说最早的一本著作,但分析得不够全面。与实物对照,记载中的“填彩”与“五彩”较准确。这里所说的五彩为纯釉上五彩。填彩为斗彩中的一种施彩方法。关于“凑其全体名曰斗彩”的说法与成化斗彩传世品的施彩方法不符,可能作者将青花五彩称为斗彩,因为这种“凑其全体”的画法实属青花五彩类。《南窑笔记》作者在当时也是将“斗彩”与“五彩”相为混淆,但能将明代彩瓷划分出斗彩、五彩、填彩三大类,实难能可贵,对后世彩瓷研究也具有积极影响。

斗彩出身高贵价值不菲

多年来叶洁瑜“过手”的斗彩并不少。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在1999年前后,一个佛山的大收藏家从她手里买下了一件乾隆斗彩小碗:“当时的青花官窑大器也不过5万~6万元。”虽然这件斗彩小碗“一入豪门深似海”,再也没有露面,但是按照目前的行情估算,身价已经远不止五六万元。

事实上,自“出生”起,斗彩就不是普通器物,而是“身娇肉贵”的名品。在元青花大热、也就是“鬼谷子下山”拍出天价之前,瓷器家族中都是斗彩拿“头牌”的,也有一个说法,古代瓷器以珐琅彩为首,斗彩次之。上世纪80年代时,一只斗彩鸡缸杯以500多万港元的价格成交,引起世界对中国瓷器的关注。在1999年时,又有一只拍出2900万元。

不过,不是所有斗彩价格都是“亿亿声”,有的清三代普通斗彩价格只为数十万元。很多有瓷器专场的拍卖行以有斗彩为“上档次”的标准,如果一场拍卖会的图录封底、封面是斗彩,那么这场拍卖会也能吸引诸多藏家捧场。“尽管这一年半载以来艺术品市场有所调整,瓷器市场也比较平淡,但是斗彩的价值还是逐渐上升。”叶洁瑜说,目前一件晚清之后的斗彩大瓶价格已达60万元了。

斗彩的胎、釉、彩皆为上品

而青花加彩的价值就不能与斗彩相比。一件清三代的普通青花矾红外销瓷,价格为数千元至上万元,而如果是斗彩,价值可达数十万元。为何斗彩价值远高于青花加彩?有收藏者认为,因为“皇帝老爷”偏爱斗彩,所以斗彩价高。有的认为是因为斗彩的工艺难度更大。“斗彩可以说是青花加彩的‘升级版’。它们出于同源,但展现出不同的光彩。”叶洁瑜认为,要综合对比斗彩和青花加彩的价值:“斗彩和青花加彩有相同之处,但也不尽相同。斗彩之昂贵,一是出身高贵,二是工艺难度大,三是存量稀少。”另外,用于制作斗彩的胎、釉、彩一般都是上选材质,“好鞍配好马”,斗彩的矜贵也就不言而喻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制作青花加彩的就不是好的瓷胎。

如何识别

由于斗彩价值高,坊间赝品无数,尤其是鸡缸杯更是随处可见,张卫星要求收藏者抱着欣赏而不是拥有的心态去收藏。另外在收藏前还要学好鉴定方法:其一,由于成化年间的斗彩早于雍正年间的珐琅彩,因而到了雍正年间,优质的胎土早已被用尽,所以仅从胎土上面来看,斗彩略高于珐琅彩的质量。通过对比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成化斗彩胎土的显露部分色泽非常纯白而且油润。其二,斗彩与珐琅彩所绘制的图案均突出胎体表面,但是仔细比较会发现斗彩略低于珐琅彩。其三,成化年间的斗彩绘画图案均为宫廷画师亲自创作,线条生动流畅,笔法活泼。而雍正年间的珐琅彩图案是市面上其他精品画作经皇帝批准之后绘制于瓷器之上的,虽然笔法依旧老练、准确,却略显呆滞。

大清雍正斗彩瓷器有什么特点?


大清雍正斗彩瓷器有什么特点?雍正一朝在位虽然只有短短的13年,陶瓷手工业的发展却在康熙的从础上有了明显的提高。图案规整秀丽,工艺精益求精,制瓷技术达到了历史上的较高水平。

此时的景德镇御密厂“每年要供御一万六七千件”,生产则要达‘二万五千件”之多。现藏于故宫的雍正斗彩,在距今近三百年的今天看来,造型规整、线条优美、釉色匀净、色彩灿烂,在陶瓷史上有若较高的地位。

雍正斗彩瓷器无论从造型设计。还是纹饰布局、色彩搭配以及填彩工艺,均进人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此时的斗彩继续沿用了填彩的装饰方法,与从前的装饰所不同的是,青花线内所峨彩料,填彩准确,工整细腻,不越边线,亦无端填,在有限的青花框内,将彩料进行渲染和烘托,改变了明代双线平涂的局限,使纹饰更加清逸秀丽。

雍正斗彩的另一个贡献,是把粉彩运用到斗彩的装饰之中。此种填彩摒弃了传统五彩的填彩工艺,采用康熙晚期出的釉L新彩—粉彩。粉彩是一种含有“玻璃白”的彩料。它是在进口珐琅彩料的墓础上,由清宫造办处研制而成。“玻璃白”是一种乳浊剂,与其他着色剂配合使用。可以使各色彩料呈现出一种深浅不一、层次分明的多种色阶,给人以温文尔雅的装饰效果。

通过“玻璃白”的渲染,可以得到“一色多变”,因而大大地增加了色彩的品种。粉彩与青花拼色彩绘。其色料在烧成后,在瓷器的表而与传统的五彩相比有一定的厚度,扮润柔和、晶莹光亮并具立体感。这种一改青花与五彩搭配,转向青花与粉彩合绘的饰彩方法,将釉下青花与釉上粉彩融为一体,较之前代的斗彩瓷器更加清逸、淡雅。

在雍正时期,斗彩瓷器址突出的成就是将青花与粉彩合绘千一身。使彩瓷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制瓷工艺和绘画技巧,造型与装饰也有了许多新的开拓和创新,使斗彩瓷器更加繁荣兴旺。

雍正王朝的斗彩瓷器另一个特点,就是不惜工本、竭尽全力地模仿、仿制成化的斗彩瓷器。这些仿古瓷器在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除个别品种外,都能与院藏的成化斗彩瓷器相对证。

清代雍正《档案》中多次记载了雍正官窑为成化斗彩盖嫩补配峭盖的事情,这些补配的罐盖与原器无论是色彩还是形状都十分接近。雍正斗彩仿成化斗彩鸡缸杯、天字罐、洞石花蝶罐等有些几乎可以乱真。

魏晋瓷器的特征都有哪些


自汉代开始有瓷器出现以来,从后代中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瓷器已经是慢慢的替代了先代所使用的青铜器、漆器,也出现了很多的魏晋瓷器,这些瓷器在当时是人们重要的生活用具,在出土瓷器的造型以及纹饰方面都和汉代陶器、青铜器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那么,魏晋瓷器的特征都有哪些?

1、对汉代瓷器风格的继承

西晋青釉洗,在腹部的位置上多有一条印纹用来进行装饰,而在瓷器的两面常贴铺首衔环,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明显的汉代的特点,这种的瓷器出土的数量比较多。青釉三足尊,在纹饰上有印纹装饰,底部为三个熊足,同时在造型方面也是可以看到汉代的影子的。

2、造型方面的特点

从目前所出土的魏晋时期的器物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西晋瓷器器形、种类及装饰的特征。在造型上更多的是继承汉代的铜器、陶器。在进行壶、罐等瓷器制造的时候,多采用比较矮胖的造型,在装饰上也是可以很好的看出有铜器存在的迹象。大多数的壶、罐、洗、碗等瓷器,在器物的肩、腹部都是会出现带状印纹,在瓷器中间位置会初选首衔环、兽纹等。

3、瓷器种类方面

魏晋瓷器的种类方面和西晋是比较相近的,在造型上有个比较明显的变化就是更加的瘦高,在肩部上很多时候都是会使用桥形,习称桥形系。在装饰方面多采用光素,而比较少的瓷器的口沿、肩腹部会出现褐色的斑点,特别是在所绘画的动物眼睛上表现更为明显,这也形成了这个时期瓷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

4、莲花尊特征

在魏晋时期还出现了少数类似莲花尊特征的标本,最先是在山东淄博窑中发现的,当然在所出土的瓷器数量上还是比较少的,所以还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的调查。北朝青釉莲花罐的上面多出现有浮雕莲瓣,在莲花瓣上更多的是已经印好了以后才贴上去的,在瓷器的肩部出现了六个桥形系,而且显得更为的粗壮。

这种类型的魏晋瓷器近几年中出土的数量也是越来越多了,给人们研究这一时期的瓷器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北朝晚期釉中所含有的铁量比较低,所以所呈现出的瓷器的釉色为浅青色,和隋代时期会更加的相似一些。

魏晋瓷器精品鉴赏及价格参考:

1:晋越窑羊尊,尺寸:高14.5厘米;长17.5厘米,估价:RMB 400,000 ~ 500,000,成交价: RMB 552,000 ,成交时间:2019.12.15,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秋季十五周年拍卖会。

这件青瓷羊的造型十分美观,四只蜷曲作卧伏状,身躯肥壮,昂首张口,似正在咩咩而鸣。羊身饰疏密相间而又对称的线条纹和卷毛纹,深浅层次分明,雕刻生动有力。整体造型优雅生动,形体健美,神态逼真,温柔敦厚。胎质坚硬细腻,釉质细润,釉面匀净,光彩晶莹,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青瓷佳作。

2:晋越窑青瓷羊尊,尺寸:高15厘米;长16.8厘米,估价:RMB 150,000 ~ 180,000,成交价: RMB 195,500 ,成交时间:2018.12.15,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秋季拍卖会。

这件青瓷羊的造型十分美观,四只蜷曲作卧伏状,身躯肥壮,昂首张口,似正在咩咩而鸣。羊身饰疏密相间而又对称的线条纹和卷毛纹,深浅层次分明,雕刻生动有力。整体造型优雅生动,形体健美,神态逼真,温柔敦厚。胎质坚硬细腻,釉质细润,釉面匀净,光彩晶莹,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青瓷佳作。

3:晋(265-420)青釉兽面双系盘口壶,尺寸:口径12.7厘米;底径10厘米;高22.5厘米,估价:HKD 150,000 ~ 250,000,成交价: HKD 177,000 ,成交时间:2016.11.29,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6年秋季拍卖会。

盘口,短颈,丰肩,敛腹,平底。外口两道凹弦纹,肩上模印网格纹一周,上下各戳印有小菊花纹一周,各条纹饰带间以阴刻弦纹相隔。三国两晋时期,瓷器上装饰网纹较多,系继承陶器装饰之故,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网纹就十分流行。肩部正背面对称堆贴衔环兽面一对。肩部左右两侧各立一系,系面上亦模印几何纹饰。施釉至下腹,控釉技术高,釉色明净。旧配日本松木盒,并有墨书签条,内容为「重要美术品」、「古越磁兽镮双耳壶」,可知早年为日本私人收藏。

4:晋越窑青瓷虎子,尺寸:高20厘米,估价:RMB 80,000 ~ 120,000,成交价: RMB 128,800 ,成交时间:2010.11.27,拍卖公司: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0年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器物为蚕茧形,头上堆塑刻画成虎头状,圆口方唇,鼻孔上仰,双目突出,双耳竖起,四肢蹲曲,犹如一只仰天咆哮的猛虎。背后塑有一只弯曲的小尾,形象生灵活现。胸部凸出,上有双圈。背上连一绳纹形环状提梁,以便提取。通体遍施青釉,釉质晶莹润亮,正如唐代诗人陆龟蒙赞青瓷所言:“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绿翠来”。虎子起源于战国,风行于汉及两晋,因器形似虎而得名,融装饰与实用于一体,为一时名品。此虎子釉胎结合紧密、釉色纯正、滋润、柔和,造型构思巧妙,器物造形设计独具匠心,整器简洁实用又富有艺术感,为六朝青瓷中越窑器中的一件佳作。上海博物馆,江苏南京博物馆,杭州博物馆等收藏的越窑青瓷藏品中均有这类青瓷虎子。

5:晋“道粟”款越窑青瓷熊尊,尺寸:高9厘米,估价:RMB 80,000 ~ 120,000,成交价: RMB 126,500 ,成交时间:2019.12.15,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秋季十五周年拍卖会。

6:晋越窑青瓷辟邪,尺寸:高9厘米;长14厘米,估价:RMB 100,000 ~ 120,000,成交价: RMB 115,000 ,成交时间:2018.12.15,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秋季拍卖会。

件器物合模而成,整体塑成一只辟邪,形似狮子。狮作俯卧仰首状,昂首挺胸,竖耳,颌下堆贴美髯,张口睁目,面目表情生动而有趣,圆身短腿,小足蜷于腹下。长尾贴与后腿间。毛发刻划细密而紧凑,背部出筒状口,可能供插烛等用。

7:晋越窑青釉双系鸡首壶,尺寸:13.8厘米,估价:HKD 40,000 ~ 60,000,成交价: HKD 87,500 ,成交时间:2019.05.30,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5月拍卖会。

从汉至唐,陶瓷发展蓬勃,多有新品,当中鸡首壶之类尤为出众,自晋朝浙江越窑始烧,从南至北,各窑相继仿制,盛极一时。此壶鸡首细致,乃同类器中之佳例。

鸡,传有助驱邪治病,是为祥瑞之禽,因此鸡首壶常见于帝王陵寝等墓葬,鸡图又见于墓室壁画,门上且悬真鸡,或以金属、木雕宝鸡代之。

8:晋越窑羊,尺寸:长18.5厘米,估价:RMB 50,000 ~ 80,000,成交价: RMB 72,800 ,成交时间:2007.09.15,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7年嘉德四季第十一期拍卖会。

9:晋青釉鸡首壶,尺寸:高27厘米,估价:HKD 30,000 ~ 50,000,成交价: HKD 49,560 ,成交时间:2017.05.30,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7春季拍卖会。

鸡首壶盘口,束颈,壶腹圆鼓,平底。肩饰对称桥形系,肩一侧贴塑高冠的鸡头为流,另一侧贴塑引颈俯首口衔盘口的龙柄。壶施青釉,底部露胎,周身点缀褐彩斑。

什么是珐琅彩瓷?珐琅彩瓷有什么特征?


什么是珐琅彩瓷?珐琅彩瓷有什么特征?

珐琅彩瓷器是由景泰蓝演变而来。景泰蓝是铜胎上珐琅釉而成,若改为瓷胎上珐琅釉则叫珐琅彩。

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顶盛时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最高,工艺最美。乾隆时期慢慢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止于乾隆后期,同时还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珐琅釉和粉彩共存。这是过渡时期的珐琅彩器,你说它是珐琅彩吗,它有粉彩,你说它是粉彩吗,它又有珐琅釉,但瓷艺水平都很高。

珐琅彩的制作是由景德镇烧制的上好素白瓷送进宫中再由宫中画上珐琅彩釉烘烤而成。画工技艺特高,加工水平严格控制,如有缺陷即刻打碎处理。由于珐琅彩器是专供宫延皇室玩赏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而数量特少。收藏者很少人可见到此类珍稀品,故一般很难鉴别珐琅的与粉彩的区别。

现介绍珐琅彩的主要特征以供鉴别参考:

一、先看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二、造形,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

三、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

四、珐琅彩色。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五、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

六、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

在色地上画缠枝牡丹,折枝大朵花卉,团花中心书寿,“万寿无”,九秋菊花等。康熙珐琅彩的特点是有花无鸟,其色彩调配比雍正乾隆两代都差一些。

雍正的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彩料更为丰富。雍正时期有色地彩绘,但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绘。白地彩绘能更好地突出珐琅彩釉的艳丽鲜亮。雍正珐琅彩纹饰多为山水、竹石、花鸟等景物,同时在绘画中配以相应的诗句,溶诗、书、画于一体,别有风味,显得更加高雅。雍正时期还盛行单色作画,如用胭脂红、深兰、墨彩……任选一色成画,颇有中国画风格。这是独创,特别靓丽。

乾隆时期珐琅彩继承了雍正的风格,但枝艺上没有雍正时严谨。由于乾隆帝对粉彩情有独钟,很关心和发展粉彩的枝艺。于是乎珐琅彩有些退后,而出现了粉彩兼珐琅彩之间的作品。这些过渡时期的产品也有其较高的艺术水平。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绘画以花鸟、山水、人物和西洋女人为主,并配御题诗句。此时又出现了轧道工艺,随之而来就有了非常优美的锦地开光的山水、人物、花鸟纹饰,这一新的工艺实质上也不是珐琅彩了,而是粉彩,也叫“绿里粉彩”。

七、款识。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

康熙四十年后才开放禁令让其落款。不过必将原用“熙”字改写成“熙”字,这个“熙”仅出现在康熙的瓷器上。

康熙的款识在珐琅彩器上均用色料写款,有红、兰、紫、黑等色。落款仅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加双方匡。四字款有三种形式,其区别在于“康”字和“御”字各有两种不同用笔。

雍正时期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匡,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只见兰科款。

乾隆的款识只有“乾隆年制”四字双方匡形一种,其特点见图七,乾隆有兰料也有赫色料款。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斗彩瓷器都有什么特征》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斗彩瓷器都有什么特征》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斗彩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