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清乾隆瓷器特征与鉴别方法 > 导航 >

精珍名瓷典雅逸丽 清乾隆青花葫芦扁瓶赏析

精珍名瓷典雅逸丽 清乾隆青花葫芦扁瓶赏析

清乾隆瓷器特征与鉴别方法 乾隆青花釉里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2020-03-19

清乾隆瓷器特征与鉴别方法。

15周年庆典拍卖会,翰海萃集各家珍藏至宝、流传有序的重要文物,首度推出“宫廷御用”专场。

专场将推出一件典雅逸丽的“清乾隆青花海水红彩龙纹八吉祥如意耳葫芦扁瓶”。

此瓶青花红彩为饰,青花绘海水纹,红彩绘龙纹、藏传佛教吉祥图案八宝纹中的宝伞纹、金鱼纹。汹涌澎湃的海水,红彩蛟龙闹海,飞腾其间,勇猛矫健,有叱咤风云之势。器辅以青花绘缠枝花卉纹、回纹等。外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此瓶造型仿自西亚阿拉伯铜器,又称为“抱月瓶”或“宝月瓶”。明代洪武时期御窑厂开始烧制此器物,有青花器。永乐宣德时期有青花与白釉品种。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有仿烧,改称“马挂瓶”,为皇亲国戚骑马出行时随身携带的用具。

青花加红彩装饰是明清瓷器品种之一,始于明代宣德年间,其制作工艺是在烧制好的青花器上,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红彩辅以描绘纹样,低温烘烤而成,在青花的衬托下,矾红彩愈显艳丽夺目,极富装饰效果。

本器庄重典雅,构图疏密有致,纹饰清晰,釉彩搭配协调,令人赏心悦目。点阅海内外之遗珍,类此者寥寥,而以其工丽精致之状貌,则青花红彩器中罕有出其右者。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清乾隆粉彩葫芦挂屏


在厅堂内墙壁上,古人除悬挂字画外,还会使用挂屏,自清朝初期之后,挂屏极为盛行,从挂屏的图文上,可反映主人的审美喜好。旧时有的富裕文人,对书房、卧室、客厅等悬挂的挂屏都有严格要求,甚至还将之视为改善室内风水的物件。

这对清代乾隆粉彩描金“大吉”葫芦挂屏(见图),是近期南京博物院清宫精品文物贺岁展上的藏品。其高34、宽21厘米,整体为葫芦形。葫芦与“福禄”谐音,有吉祥幸福、子孙万代之寓意。

挂屏做工较为精致,下方为云卷纹的红木座样,使葫芦看起来具有较高的观赏度。葫芦上下头饱满,施有粉彩,釉色温柔,泛有典雅光泽。

葫芦底侧为如意云纹,上以红料绘成繁密的雷纹,上下头中间描金圆框内各有金色“大吉”两字,字为楷体,端庄静雅,能窥见清代馆阁体风貌。在两字四周,各有五只金色蝙蝠,仔细观察,会看见蝙蝠头尾均以如意云纹构成,其祥瑞寓意一目了然。这十只以写意技法表现的蝙蝠与葫芦口的一只金色大蝙蝠互为呼应,似乎有福上加福的含义。

挂屏葫芦较醒目处,当属中间所系绿色绶带,其表现趋于立体化,连绶带的褶纹带细致刻划,葫芦两边的绶带有细微区别,但整体却和谐一致,尽显奇妙典雅之趣。

这对粉彩葫芦挂屏,虽描画的是寻俗图案,但细细品赏,却能深感其蕴含的人文风韵。难得的是,挂屏上的粉彩无一丝磨损,这体现了原主人及后来藏者的珍爱之情,能保存完整传世至今,殊为不易。

清乾隆珐琅彩双耳瓶赏析


清乾隆珐琅彩双耳瓶

江西九江 初澜

该瓶高16.5厘米,直径8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造型秀丽,瓶口和颈部相对彩绘莲纹,期间用宝石红料彩绘瑞花,附设双灵芝纹耳。腹部装饰各色大小葫芦,枝叶繁茂,几只蝙蝠翩翩飞舞。千百年来,葫芦作为一种吉祥物和观赏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藏,是中华吉祥文化的代表象征。此器小敞口、细颈、圆腹,圈足,颈部饰双耳,造型新颖,轻巧秀美。器物通体施白釉,光滑莹润。颈部饰粉红色吉祥纹,色彩艳丽,瓶腹绘蝙蝠葫芦图,有“福禄”之意。整体色彩搭配和谐,典雅精致,为上乘之作。

葫芦谐音“护禄”、“福禄”,其枝茎称为“蔓”。“蔓”与“万”谐音,“蔓带”与“万代”谐音,每个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福禄万代”象征“福禄寿”齐全、子孙万代、繁茂吉祥。此外,葫芦还可以驱灾辟邪,加上入口小、肚量大的特色,寓意广进财源,挂在财位上,财富易进而不易外流。

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是引进国外珐琅材料创制而成的,并一举成为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珐琅彩瓷的制作过程与其他宫廷用瓷不同,先在景德镇用高温烧成白瓷,然后送到北京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绘彩,再由造办处珐琅作在彩炉中烧成。康熙珐琅彩瓷全用进口彩料,尤其是其中一种玫瑰红或胭脂红色料,因含有微量的黄金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娇艳效果。另外,中国传统彩瓷的彩料都用清水或胶水调和,而珐琅彩瓷则像西方油画一样,以油来调配彩料,并且有一定的厚度,使得彩绘更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

名瓷欣赏—清乾隆珐琅彩天蓝地折枝花纹灯笼式瓶


珐琅彩诞生于清康熙朝,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亦称“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明丽,画工精致,历来被誉为“彩瓷皇后”。

这件珐琅彩天蓝地折枝花纹灯笼式瓶高24.6厘米,此器形状如灯笼,故名灯笼式瓶。直口、短颈、长腹、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部天蓝色珐琅彩留白“蛀”字纹锦地,其上错落有序地呈菱形排列粉彩折枝卷莲纹、折枝卷叶牡丹纹、折枝卷叶月季纹等,底松石绿釉留白书“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这件灯笼式瓶以珐琅彩和粉彩相结合,装饰风格甚为华丽。

制作这种专供帝王和赏赐宫廷贵人赏玩的珐琅彩瓷极度费工。自从洪武二年在景德镇建立御窑厂,宫廷用瓷都产自江西,唯独珐琅彩不是在景德镇完成的,而是在景德镇烧成白色的素胎,然后送往京城造办处选胎,再经“如意馆”画师绘画填彩,最后入宫内彩炉烘烧而成。乾隆皇帝对珐琅彩瓷器极度痴迷,他在处理繁忙的政务之余,还经常亲自设计瓷器的样式。对使用的原料、绘画图案乃至器物的高矮尺寸,都要一一过问。珐琅彩用800度左右的彩炉烧制。据清宫档案记载,从批准到烧窑完成,最短的是101天,最长的是176天。其间要经过多次的失败和反复,可见珐琅彩瓷器烧制工艺的繁难。由于皇宫烧制珐琅彩不计成本,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成品稀少而百姓根本看不见,所以珐琅瓷传世数量极少。据统计,全世界现存不足470件,故而弥足珍贵。

青花海水白龙纹扁瓶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45.3cm,口径7.8cm,足径14.5cm

生产时代: 宣德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青花瓷

陶瓷造型: 瓶

说 明: 明宣德

瓶圆口,口边微外侈,长颈自上而下渐阔,扁圆式腹,椭圆形浅圈足。通体青花为饰,瓶口及颈部绘卷草纹和缠枝莲纹各一周。腹部为青花留白海水龙纹,一条矫健威猛的白龙在苍茫无际的大海中遨游,白龙回首曲体,须发飘扬,四肢伸张,呼之欲出。青白相间的波涛上下翻滚,汹涌澎湃,又见点点黑斑,大有铺天盖地、水珠激溅、迎面而来之感。尤其是以青花点白龙双睛,愈显神采。

宣德时期,有“诸料悉备,青花为贵”之说。此瓶的装饰过程是先在瓷坯上以尖状工具勾划龙纹轮廓及龙之双目、冠发、厚唇、牙齿、爪趾、鳞等细部,然后在龙身周围用青花料满绘波涛汹涌的海水并施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

史载,宣德时青花多用郑和从西洋带回的“苏泥勃青”钴料,呈色深艳明亮,如蓝宝石一般,线条间往往有晕散现象,有如水墨画的墨晕,加上错落有致的黑色斑点,使画面产生了非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乾隆官窑青花盘赏析


乾隆官窑青花盘

乾隆官窑青花盘

文\本刊特约撰稿 何 翔 李有骨

在南海出水的海瓷中,绝大部分是历代民窑生产的外销瓷,这件清乾隆官窑缠枝菊花纹淡描青花折沿盘的神秘出水,曾引起人们的好奇和热议。

在南海出水的海瓷中,绝大部分是历代民窑生产的外销瓷,真正能够确定为官窑器的,极其稀少。海南藏家的这件出水清乾隆官窑缠枝菊花纹淡描青花折沿盘,曾引起人们的好奇和热议:

有人认为,官窑瓷只限宫廷使用,除皇帝赏赐外,即使皇亲国戚也不能直接从御窑厂中得到,私自流出御窑厂者,都有杀头之罪,古代沉船中不可能有官窑瓷器。

也有人认为,无论从工艺、绘画还是款识,这只青花盘都应是乾隆官窑之物,但从海里出水却让人费解。

还有人认为,该盘可能是景德镇落选官窑,被人偷出御窑厂,然后卖到国外,在外商回国途中,轮船失事,沉入海底。种种疑惑,诸多猜想,不一而足。

为弄清这件出水乾隆官窑的历史渊源,有专家查阅大量资料,试图梳理出它的传承脉络。

官窑瓷器,特征典型

何为官窑器?著名央视鉴宝专家蔡国声老师在《清代康雍乾官窑瓷器收藏与鉴赏》中指出:“所谓官窑器就是专指明清两代,在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精美无瑕的专供皇室享用的,或者供皇室来赏赐,或者馈赠的一种精美的瓷器,我们称之为官窑器。”

可见官窑器分两类,一类是皇宫陈设和皇室生活用瓷,称为御用器;一类是皇帝赏赐给皇亲国戚和文武大臣以及外国使团的,称为赏赉器。

中国的封建朝廷,往往把方国送来的物品称为“进贡”,而把自己回赠的物品称作“赏赉”,在用词遣名上也表现出“天朝上国”的思想。

据清宫档案记载,雍正十三年,督陶官唐英在向皇宫上交1.9万余件上等瓷器的同时,还有7万多件落选的次等瓷器也一起送往京师“以备赏用”。乾隆时期管理内务府的庄亲王允禄曾有奏折说,次色瓷器虽有瑕疵,但在民间也算是上好的美器。这些记载,进一步佐证了皇帝赏赐给皇亲国戚和文武大臣以及外国使团的“赏赉器”,同样也是官窑器,只不过“赏赉器”是落选的次等官窑罢了。所以,外国使团得到赏赉官窑瓷器并搭乘贸易商船回国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其次,乾隆一朝是清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号称太平盛世。瓷器生产空前繁荣,官窑瓷器普遍精美,一是因为乾隆本人提倡,二是因为督陶官唐英的督造。唐英以内务府员外郎职到景德镇督办官窑30年,开创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他督造的瓷器,无论是工艺技巧还是装饰艺术,都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

清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形容当时瓷器“至乾隆,精巧之至,几于鬼斧神工”。 乾隆官窑青花瓷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既与清幽的康熙青花有别,又与淡雅的雍正青花不同,它是以纹饰繁密、染画工整、造型新奇取胜。特别是淡描青花,因笔触非常少,对画工要求非常高。所以,淡描青花在乾隆朝数量不多,流传下来的就更少。

再次,该盘为标准的八寸盘,盘折沿口,浅弧腹,矮圈足,通体纹样以淡描青花绘就,其发色青翠艳丽,浓淡有致。盘内外壁通绘缠枝菊花纹,折沿面绘6组牵牛花,其花朵或含苞,或绽放,风姿各异,气质清新。盘心绘以菊花纹样,委婉多姿、鲜活逼真、富有动感。足内有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款识规范工整、横平竖直、章法严谨、字体稳重,乾隆官窑款特征明显。

此盘造型秀雅,制作规整,胎体细腻,厚薄匀称,从尚存的一点釉可以看出白釉莹润,青花发色浓淡相间,浓则鲜艳,淡而素雅。修胎讲究,足根圆润,为清代足际最规整的“泥鳅背”,充分体现了乾隆朝制瓷工艺的巅峰水准。

国礼尚瓷,自古就有

礼品是忠信、义理的象征,是“礼貌”的物质具体化。《礼记》中说:“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所谓地财,是指本国土地的出产物,如稻粟谷黍、桑蚕柳植,甚至是掘山攻玉,抟土冶陶。因为在封建社会里,最高统治者莫不以“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地财的丰富,足已炫耀其领土的广阔、物质的丰裕、国力的强盛。

早在唐代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就提出了“物扬海外”的外事主张,其用意就是要凭借物扬海外的主张,力图实现万国来朝的政治目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设于地财”理念基础。瓷器,便就成了历代王朝物扬海外的首选品,并得到历代天家贵胄的共识,由此延伸,就形成了“国礼尚瓷”的传统观念。清朝康熙皇帝在接见罗刹国大使时就说过:“泱泱中华,物产王土,万国来朝,仅一瓷一布,足以令其为之膛目,惊羡不已。”表现出强烈的优越感和自信心。

明代以前,宫廷用瓷和赏赉往往从民间征御。皇帝征御的瓷器,大致用于三个方面:一是供皇帝宫廷的“御用”,包括赏赐给功臣勋爵:二是作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回赠礼品;三是用于对外贸易的商品交换。

到明代设立了御窑厂制度后,宫廷用瓷和赏赉都由御窑厂专门烧制,不再从民间征御瓷器。

到清代,景德镇烧造的国家礼品瓷更是“形式奇巧妙,岁无定样”,而且是“参古今之式,运以新意,备储巧妙,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各务极其胜”。如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诏令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大量御用瓷中,有不少是用来赠送给觐朝贺喜的外国使团的,这也是为什么南亚和中亚很多国家皇室收藏不少“清三代”官窑瓷的一个重要原因。

回赐瓷器,乾隆朝最多

朝贡制度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处理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之一,甚至在明清两朝厉行海禁时期成为中外交往的惟一模式。在朝贡制度中,与朝贡国“奉表纳贡”相对应的,是中国朝廷对朝贡国国王的册封和赏赐。

朝贡贸易是朝贡制度的物质基础。从经济角度看,贡、赐之间,即是一种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关系。除此之外,朝贡贸易还包括朝贡制度下的互市在内,这才是朝贡贸易的主体部分。

清初秉承明朝前期的朝贡贸易政策,有贡才有市,非入贡不许互市。所以,朝贡国之所以朝贡,主要还是为了贸易,清廷对朝贡国的“赏赐”一直秉承“薄来厚往”的原则,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雍正和乾隆两朝,清廷对朝贡国的赏赐逐渐增加,并通过加赐、特赐这两种方式,使“薄来厚往”的这一对外交往传统原则得以体现。这是雍正、乾隆年间朝贡国数量及朝贡次数有所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根据《钦定大清会典》记载,清代雍正以前未看到赏赉瓷器的记录。从乾隆朝开始,瓷器为主要回赐物,而又以乾隆朝为盛,嘉庆朝则大减,以后回赐物中就鲜有瓷器了。这与乾隆皇帝的自信与爱瓷,以及清代官窑瓷自乾隆之后逐步走向衰落有关。因此在古代沉船中出现乾隆官窑瓷器的概率是最大的。

即便如此,尽管乾隆朝赏赐给朝贡国不少官窑瓷器,但相对于数量庞大的外销瓷来说,也只是九牛一毛,尤其是一艘载有几十万件瓷器的古代沉船上,也不过几十件官窑器,经碰撞、挤压和长期的海水腐蚀,能完整出水的更是少之又少。据此,可以推断这件出水青花盘的珍稀程度了。

清乾隆时期青花瓷器特点


清代瓷器到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乾隆之后瓷器不再有康雍乾三朝的辉煌,可以说乾隆时期瓷器是中国瓷器发展的最高峰,也是最后的辉煌的节点,今天介绍一下清乾隆时期青花瓷器特点。

清乾隆青花瓷器青花色泽明快,青花发色沉稳,绘画流畅,纹饰精致,胎地细致洁白,胎体厚重,釉层厚薄均匀,胎体紧密坚致。

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牛头尊 高44.5 口17 底25.3厘米

尊作圆唇、直口、斜肩,肩两侧有对称变形螭耳,鼓腹,矮圈足。外壁口沿饰雷纹,直口处绘锦地团寿纹,直口下绘如意纹一周,腹部通体绘缠枝勾莲纹,口下及足上饰莲瓣忍冬纹;全器造型古朴规整,重心稳定,白釉光润莹亮。底青花 “大清乾隆年制” 六字篆书官窑款。牛头尊非实用器,以形似牛头,故名,一般适合于室内条案之摆放。此对官窑牛头尊纹饰华丽,布局对比鲜明为乾隆朝之精品青花瓷器。

清乾隆青花勾莲纹双耳瓶

高67.8 口29.8 底24厘米

圆唇,盘口,长颈,颈部两侧有对称的双兽耳,筒式腹,底足外撇;外壁青花图案自上而下共分九层。盘口处绘海水波浪纹,颈部绘蕉叶纹、串珠纹、如意纹,肩、腹部主题纹饰绘缠枝莲,中间海水波浪纹相隔,胫部绘仰莲瓣纹,圈足外绘折枝和如意纹等。

清乾隆青花勾莲纹双耳瓶青花色泽艳丽,釉面莹润清亮,器型高大,造型规整。图案布局合理,画工流畅,纹饰虽饱满却不失层次分明;造型、纹饰、图案布局均是典型的乾隆青花瓷器风格。

死而复生的明永乐青花扁瓶


前几天我在上海博物馆看到蒋道银先生修复的一件明永乐青花扁瓶,又一次惊愕于古陶瓷“修复国手”起死回生的绝技。

这件传世扁瓶交到他手中时,已经碎成十几瓣了,颈、环、腹等严重断裂,修复难度极大。蒋道银经过清洗、粘接、补缺、着色、上釉等程序,终于使扁瓶死而复生,重新焕发出熠熠的神采。

这件扁瓶修复的难点在于,不仅要在修复部分重现出釉下彩的工艺效果,还要体现永乐青花的神韵。而这个神韵,是指青花的晕散和铁锈斑等特征,以及古代工匠在绘画时对毛笔运用的自然状态和随意性,这就要求修复者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及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深刻理解。而蒋道银是从上海戏剧学校毕业的,经过30多年的修炼,早已到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特别是他与上海合成树脂研究所联手配制的高分子仿釉材料,可以使瓷器修复部位历经30年不变色,堪比英国、日本等国的同类产品。

作为在上海博物馆的文物修复专家,蒋道银已经成功修复了500余件古陶瓷,其中就修复过一更大的永乐扁瓶。这是躺在上海博物馆库房里几十年的永乐青花扁瓶,器型硕大,但缺耳、缺环、缺盖,所以一直无法展出。上世纪90年代末,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以2147万港元的高价拍卖了一件与它相同的明永乐青花扁瓶,一时轰动,大大提升了中国瓷器的地位。蒋道银得知消息后异常振奋,马上向领导请缨,揽下了这份修复活。但找遍上海博物馆的馆藏资料,均查不出同类瓷器的踪影,后来他获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同样的瓷器,赶到那里隔着玻璃柜目测了大致的尺寸,回上海画好画稿,做了一批零配件送到景德镇,在模拟明代窑炉的气氛条件下烧制。经过两年的反复试验,终于使这件世所罕见的青花扁瓶再现明代青花瓷高峰期的美丽神韵,今天在上博陶瓷馆里就可以欣赏它的风采,但谁也看不出它曾经受过伤。

残瓷破瓶亦可珍


在我的书房案头上摆着一只高21cm,口径8cm,足径15cm,底书青花“成化年制”款识的青花浆胎山水纹饰观音瓶。虽然其高不盈尺,且瓶口唇沿已有近三分之二破损,但其造型秀美,青花发色纯正艳丽。

该瓶瓶腹绘以一幅高士隐居读书山水图景。其近景为巨岩坡石横卧,长松杂树俨然;中景屋舍楼阁虚实相应,半隐其间,画面正中一高士临窗弓背抱卷而读;远景则重峦叠嶂,云山雾罩,画面生动,用笔干脆有力,意境荒远高古,颇具清初“四王”山水画风格特征。

山水题材是明清瓷器较常见的纹饰。清顺治、康熙、雍正至乾隆朝中前期之青花山水纹饰绘画,多以临摹效仿宋、元、明以来的传统技法为宗旨的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 、王原祁)的作品笔意为时尚,题材有四季风光、远近山水,反映的内容有读书、观瀑、漫游、待渡、泛舟、访友等。

著名古瓷鉴定家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对观音瓶这一特定器型的发展过程有这样的论述:观音瓶器型始自康熙,延续至乾隆,其间造型略有变化;康熙时敦厚庄重的宽大浅圈足,为足平面砂底;雍正时的隽秀柔润,撇足高深,内呈光滑的细砂底;乾隆时的器型规整,肩部逐渐隆起,外撇圈足较前朝直径略小。对照耿宝昌先生的论述及其所著录的图式,笔者这只侈口,短颈,丰肩,肩下渐收,卧足收底。瓶足底露胎处以30~40倍光学放大镜观之,可见其晶莹细糯、坚硬如玉的胎质,瓶口唇沿厚仅0.15cm,迎光而视,光可透骨。胎体釉面粉白莹润,微微发黄,开有细密黄色纹片。瓶之表面欠平整,以手摸之有疙瘩之感。瓶器修足整齐工整,具备乾隆瓷器之器足泥鳅背之特征。

乾隆朝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景德镇会聚了一批名师巧匠,他们在总结和发扬康熙、雍正瓷器艺术的基础上把清代制瓷业推向了一个创造性的阶段,无论产品的数量还是质量及艺术水平都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因此,乾隆瓷器不管是官窑还是民窑,无论其造型,还是彩釉、青花或图案纹饰均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笔者这只乾隆青花浆胎山水纹饰观音瓶,虽残但不失其美,虽破但不失其应有的研究参考价值,它展示了乾隆时代的社会生活和制瓷工艺特点,令人回味无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