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南宋龙泉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湖南益阳羊舞岭窑出土南宋刻铭青釉器

湖南益阳羊舞岭窑出土南宋刻铭青釉器

南宋龙泉窑瓷器鉴别 怎样鉴别出土影青釉瓷器 出土瓷器鉴别技巧

2021-04-05

南宋龙泉窑瓷器鉴别。

近日,湖南益阳羊舞岭窑考古有了新发现:经过数月的考古发掘,考古人员清理出四座南宋晚期至元代的龙窑及其作坊遗迹,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其中一件有南宋度宗年号的刻铭青釉器尤其珍贵。专家表示,羊舞岭窑南宋末年至元代中期龙窑及纪年器的发现,勾勒出了湖南青白瓷的大致烧制时间。

羊舞岭古窑址位于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龙光桥镇早禾村、石笋村和沧水铺镇交界处的山丘和坡地上,窑址附近有古河道与洞庭湖水系的烂泥湖相连,目前已发现有高岭窑址、杨泗庙窑址、瓦渣仑窑址等,是一处南宋至明清时期的窑址群。2013年10月至2014年初,为配合319国道益阳南线高速公路建设,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对红线范围内的瓦渣仑窑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出四座南宋晚期至元代龙窑及其作坊遗迹。

这四座龙窑的产品以青白瓷为主,少量为青瓷。产品分为芒口器和涩圈器两种,芒口器占大宗,种类有深腹部碗、印花斗笠碗、平底印花碟、高足杯、敞口浅腹碗、敞口圈足印花盘等生活用具,以及笔架、象棋等文娱用具,胎质细腻,胎体轻薄,青白釉,许多器物釉色泛青绿。涩圈器很少,种类有敞口斜直腹圈足碗、侈口弧腹饼足碗、折沿盏、折沿炉等,胎质细腻,青白釉。窑具种类有垫钵、垫柱、支圈、火照等。

龙窑的产品多具有南宋末年至元代中期的特征。而且在窑址的作坊区地层内出土一件写有“……陀佛丁卯咸淳三年八月日十一万诸佛……”刻铭青釉器,咸淳三年即1267年,咸淳是南宋度宗年号,进一步印证了该龙窑的始烧年代为南宋末年。在另一区域的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曾发现有与元代龙泉窑莲瓣纹碗共存的“大德……”轴顶板盏。

元代中后期,羊舞岭窑开始大量仿烧龙泉窑厚胎厚釉涩圈器,胎体厚重,虽多有刻划花,但制作粗糙。此次发掘的四座龙窑产品都仍以芒口青白瓷为主,涩圈器仅局限于少量器物,且胎体轻薄,很少发现仿龙泉窑厚胎厚釉器,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宁波综合分析认为,龙窑的终烧年代在元代中期。

这四座龙窑均以支圈覆烧法为主,在产品形态以及窑业技术方面都与江西景德镇青白瓷窑业技术相似,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在另一区域的元代作坊遗迹曾采集到“饶州”刻铭垫钵,进一步证明羊舞岭窑的窑业技术直接源于江西景德镇。

杨宁波表示,近几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在湖南株洲醴陵窑发掘了几座南宋至元代的青白瓷窑,也曾出土南宋咸淳年间纪年器物,羊舞岭窑南宋末年至元代中期龙窑及纪年器的发现,勾勒出了湖南青白瓷的大致烧制时间,对于今后研究江西景德镇窑青白瓷窑业技术的传入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taoci52.com小编推荐

青釉灌药器


青釉灌药器

流部上翘,腹部有一心形口。平底露胎,胎质灰白。里外均施青黄色釉,有细小开片。施釉较薄,。灌药器为兽医灌药之用。

南宋龙泉窑青釉菊瓣纹碗


专家点评:南宋龙泉窑瓷器具有代表性的梅子青与粉青釉是在石灰釉内掺入“乌釉”制成的石灰碱釉。这种粉青釉的釉层内含有大量小气泡与未熔石英颗粒,能对进入釉层的光线发生强烈散射,使釉的外观产生晶莹温润的视觉效果。莲瓣纹碗是南宋时期龙泉窑最为常见的产品。此碗通高7.5厘米,口径15.6厘米,底径4.8厘米,为瓷质,敞口、弧腹、小圈足,足根露胎,修削规整,呈淡土黄色。外壁刻画莲瓣纹,瓣中起脊。通体施梅子青釉,釉质肥厚莹润,内外满布“官式”开片,纵横交错,颇有“金丝铁线”的艺术效果。为石灰碱釉,釉光清澈明亮,内外口沿下有积釉,釉面温润柔滑,似婴儿肌肤,碗内为青釉素面,碗外壁为阴阳刻菊瓣纹,圈足旋削整齐细致,露胎为乳白色,是典型的南宋龙泉窑石灰碱青釉碗。此碗整体造型端庄、规整,开片自然,由于此器物烧成后就入土,故土浸较重,然不失“庐山真面目”之华美,虽南宋龙泉窑青釉器物存世较多,但此类釉色均匀,品相完整,似青玉一样的器皿也不多见,其光洁程度可以与四川遂宁上世纪90年代初期出土龙泉窑青釉荷叶纹盖罐相媲美,极具观赏收藏价值。

藏品来历:藏家王睿是陕西阎良人,早年大学毕业后在一家金融机构工作。后南下创业,在此期间他深深爱上了收藏,把自己大部分闲暇时间、精力、资金都用在他喜欢的收藏上。谈起这件南宋龙泉窑青釉菊瓣纹碗的收藏来历,王睿笑着说,这只是他众多宝贝中较为喜欢的一个,那还得从10年前在浙江温州一位朋友那里订货时说起。

王睿说,他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阴雨天。订完货,搬东西时无意中发现主人家里收藏了不少盆盆罐罐,他与主人一见如故,聊起收藏。主人把他收藏的几件心爱的宝贝拿出来一一让他上手欣赏、品鉴。当主人拿出一件瓷碗时,他一眼就认出是宋代龙泉窑的老器物,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但他懂得君子不夺他人所爱的道理,但喜爱之情全写在脸上。临走时他忍不住问主人这件碗转让不?若转让,他愿意多订两倍老先生的水产生货。主人犹豫了一下还是很爽快地答应了,以当初收来的价钱转让给他。王睿说,数年后经有关专家鉴定,此为南宋龙泉窑青釉菊瓣纹碗中的精品,极为珍贵。

陶瓷文化:越窑青釉刻莲花纹盒


越窑青釉刻莲花纹盒,五代,通高4.8cm,口径8.8cm,足径5.4cm。

盒直口,外撇圈足。盒盖面坦平,直口。盖面刻花,中心为一莲蓬,外环莲瓣一周,盖边与盒底中腰各有弦纹一道,盒里外及足内满釉,釉呈青黄色。

五代时期的越窑青瓷质地细腻,胎体轻薄,釉面光滑,造型趋于秀美,刻花技法更加成熟。这件越窑刻花盒为五代时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满釉,釉薄而匀,明显与唐代越窑不同。五代时期,更多地注重花纹装饰,刻花、印花、划花技术发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阶段。装饰题材进一步拓宽,人物、鸟兽、花草一应俱全,其莲瓣纹是越窑瓷器装饰中最有代表性的纹饰,莲瓣宽厚肥硕,有的花瓣中还有脉络,花瓣层次重叠者居多,单层者较少。此盒所刻莲瓣线条圆润,刀工犀利,技艺娴熟,富有真实感,显示出越窑装饰的发展与成熟。

赞叹南宋影青印花碗


喜爱古陶瓷的朋友都知道宋代影青瓷,“其釉色介于青白之间,说它是青瓷,又青中闪白,说它是白瓷,又白中泛青。”这种介于青瓷、白瓷二者之间的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地区湖田、湘湖、胜梅亭等窑口烧制的,其中尤以湖田窑的产品最为精美而富有代表性。除此之外,福建、广西等地区也有窑口烧制。已故著名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认为,影青瓷“是在青白玉可欲而不可求的情况下出现的,是景德镇陶瓷匠别出心裁地利用当地优质原料烧制成功的”。釉水呈色佳的影青瓷,质感虽不及真玉器,却胜似真玉器,在当时市场的迫切需求下,受到特别的欢迎与喜爱是可想而知的。

这只南宋影青印花芒口碗,高6.3厘米,侈口直径18.5厘米,底足6.5厘米。口沿一周无釉,是芒口覆烧工艺的基本特征,芒口部位残留有锈蚀成黑灰色金属痕迹,很显然,原来是包裹有银边的,因如土七、八百年之久,早已被锈蚀掉了。现有露胎处呈宽窄不一的裙带状,胎釉相接处见有火石红色。碗内壁芒口下有釉处先是一周模印的连续回纹,回纹下是一周以六出筋形式隔成的六方开光,每方开光之内是模印的瓶插花卉图案和盆栽花卉图案。碗内底心为模印两只首尾相接、展翅飞翔的凤凰。因脱模技术纯熟,所印花纹线条皆清晰醒目,具有浅浮雕般的艺术效果。有研究者认为景德镇地区湖田、湘湖、胜梅亭等窑口烧制的影青印花器物,其高超的脱模工艺水平是与北方定窑的烧瓷艺匠因躲避战乱南下进入各个窑场所带去的技术有着密切关系。此说有一定道理或根据,但也不能排除当地烧瓷艺匠自身技艺的改进和提高这一主要因素。

该碗所施釉水细腻柔润,色泽白中含青,犹如清亮的湖水,印花纹凸起处因釉水流失而泛白,凹入处因釉水积聚而泛青,两者色差对比鲜明,真好似风吹湖水波光潋滟,那是一种清爽醉人的感觉,甚为雅致可爱。胎土洁白,胎骨轻薄,强光照射下通透如玉。圈足窄而浅,足底满釉,釉层较薄,薄釉下可见修坯旋纹,这是南宋时期江西景德镇地区各大窑口覆烧影青瓷的基本特征,当然也是我们鉴定真赝的主要着眼点。

眼前的南宋景德镇湖田窑的影青印花碗,是我在逛早市时遇到的。估计是因为它口沿破碎两小块,摆在地摊上很少有人问价,再者摊主开价也明显过高,所以直到快要闭市时还没卖出。机遇——如果这也算是机遇的话,此次让我抓住了。当我第一眼看见它时,就被它那清晰美丽的印花纹饰、碧如湖水的釉色所吸引,并“一见钟情”。几经讨价还价,在我差不多想放弃时,摊主才让步,以我估算的价格转手给我。当我小心翼翼地护着它回到家中,洗去污渍,粘接上破掉的碎片欣赏时,胸中却又多了一份叹息:原本是多么精美的影青印花大碗啊,言其为国宝亦不为过,甚至在清末民初时期它的价格大大高于某些清代官窑制品,它是被文化上无知的人残害成这个样子的。现在它是幸运的,遇到了我倾心珍爱它、善护它,并介绍它给大家认识,愿大家也有缘分捡一件相似的宝贝乐得跳脚。

堪称国宝的长沙窑青釉壶


这件长沙窑青釉褐彩双系瓷壶,通高23厘米,口径8.5厘米,底径10厘米,通体青黄釉,褐彩,卷口沿,短直颈,六棱形短流,肩上有双系,双条纹柄,椭圆腹,胎质灰白,较为厚重,保存完整。整器造型朴实简洁,优美明快,具有鲜明的唐代长沙窑产品的风格。经国家文物出境鉴定安徽站专家们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据考证,长沙窑为唐代著名瓷窑,坐落在今湖南省长沙市郊铜官镇瓦渣坪一带,故又名铜官窑。它创烧于唐代,到五代时逐渐衰落,烧制的产品品种相当丰富,彩绘更是独特,为当时唐代其他窑瓷中所少见,是我国釉下彩绘瓷的发源地。其特点首先是釉色,以青或青泛黄色为主,同时也烧制褐釉、酱釉、白釉、绿釉等。特别是青釉下描绘以铁铜为着色剂的褐、绿纹饰,后涂上油料,烧成后彩绘再不会脱落,呈现出一种柔和含蓄的审美效果,为我国彩瓷制作工艺开创了先河。其次是胎质多呈灰白色,也有白中散黄等色,同时胎骨较为厚重。再次是彩绘的装饰方法,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除釉下彩绘有云霞纹和几何纹外,还有点彩,色彩斑斓,线条流畅,清新明快,优美雅致。1975年江苏扬州唐城遗址曾出土一件绿彩云纹双系罐,釉色泛淡黄,用成串的褐绿点彩勾勒出精美的云纹,色调悦目清晰,整个装饰妙趣横生,可谓唐代长沙窑杰出作品。

总之,长沙窑的发展历程尽管不是那么长,它是继岳州窑之后新起的一座著名瓷窑,但其发展迅速,特色鲜明,在当时影响极大。釉下彩是长沙窑的首创,初期形成单一的褐彩,以后逐步演变到褐、绿两种色彩,笔画线条流畅,纹饰题材也更为广泛,特别是它的釉下彩绘,精湛工艺,为世人所钟爱,对我国古代的陶瓷装饰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其产品在当时不仅内销,而且大量外销。

青釉白口器欣赏


唐青釉白口碗标本(图1)。此标本胎体灰黑,玉璧形足,碗内有三处支钉支烧痕,口沿施较厚的白色化妆土,余部未施化妆土,最后再整体加施青釉,烧成后形成青釉白口器。从标本的玉璧足、椭圆支钉痕、器型来看这是一件唐代的产品。此类青釉白口器在唐代较为少见,从宋代开始多见白口器。此标本的胎土、支烧痕具有耀州窑一些唐代产品的特征,这种青釉白口器的白口显然是人为故意造成这种特殊效果,青釉形成则可能与耀州窑含铁丰富的胎土有关,或许施的是透明釉,但由于不能很好地控制胎土中铁的成分而形成了青釉,也可能是工匠故意为之而形成的效果。

唐青釉加白高足灯标本(图2)。此灯胎土灰黑,折腹,高足,实心饼足,底足平而旋削痕迹明显。灯沿向外平伸而出,灯内壁有唇口向上突出,灯心平而下凹。在平伸的灯沿上面加施白粉,灯沿下面及高足并未施化妆土,灯整体施青釉至腹部,腹部以下无釉,灯的内底无釉,无釉部分烧成后呈较浅的红色。从灰黑胎土、造型、旋削痕迹来看显然与耀州窑特征相近,应该是唐代耀州窑的产品,尤其此类灯稍多一点。此灯与5号标本工艺明显相似,是同时代同窑口的器物。

南宋官窑:一器难求的天价珍品


宋代官窑瓷器最早是在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官府窑场中烧造的瓷器。作为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之一,官窑以烧制青瓷为主。

传世极少为世所珍

对于北宋官窑的记载,南宋•顾文荐在《负睻杂录》中曾提到“宣政间(1111-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叶寘在其《垣斋笔衡》中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北宋大观年间,官窑瓷器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瓷器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

关于南宋官窑的记载,南宋•叶寘《垣斋笔衡》:“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

北宋覆灭后,宋高宗赵构南渡,定都杭州。由于逃避战乱,很多北宋汝窑、官窑等北方窑口的工匠南迁,北方先进的制瓷工艺技术亦随匠师转移到南方的修内司窑、郊坛下窑及其他窑口,而官窑瓷器也随之在南方开始进行烧制。当时为了区分,人们将北宋官窑称为“旧官”,南宋官窑称为“新官”。

1996年,杭州老虎洞窑址的发现,出土大量瓷片和窑具,包括碗、盏、盘、洗等20类、53型器物,使人看到了令人惊叹的南宋官窑瓷器。其中一件在制作陶器过程中所使用的“荡箍”令人振奋,上面清晰地写有“修内司官窑置庚子年”的字样。由此可以断定,杭州老虎洞(南宋)窑址就是以前的南宋修内司官窑。

色取粉青为上

南宋官窑瓷既继承了北宋汴京官窑瓷、河南汝官窑瓷等北方名窑的造型端庄简朴,釉质浑厚的特点,又吸收了南方越窑、龙泉窑等名窑的薄胎厚釉,釉面莹沏,造型精巧之精华。北艺南技的结合,创造了我国青瓷史上的顶峰。

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在描述官窑瓷器釉色时说:“官窑瓷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明人高濂在《遵生安笺》里进一步说明南宋官窑青瓷釉色的特征是“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我们也能从中一窥南宋官窑瓷器的特色。

南宋官窑瓷的釉色,主要是粉青色、依色谱的颜色分,是极浅的蓝绿色,但也有以灰色绿色、黄绿色色调为主的。具有良好的乳浊性和釉层丰厚的多次釉,在质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南宋官窑瓷的胎土有黑褐色、灰褐色、灰色及红褐色等,但以黑褐色占大多数,所谓“紫口铁足”是由于黑胎上釉后,口部及凸棱部位釉向下流,因而造成口棱部釉薄,而显现了胎色,这就是“紫口”。至于“铁足”则是指圈足部份的黑铁色了,南宋官窑的釉极厚,故便有“厚釉薄胎”之说法。

纹取冰裂鳝血为上

南宋官窑瓷多有纹片,有大小开片,纹片有疏有密,有深有浅,以冰裂纹等大纹层为主。《格古要论》:“……有蟹爪纹,紫口铁足”,《遵生安笺》:“……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之下也。”由此可见,南宋官窑器冰裂鳝血纹为绝佳之作。

所谓“冰裂纹”者,如同冰糖、云母一般,层层而下,多角形的开片,显白色的纹路,由于机会不多,较为特殊。釉面出现的纹片原是一种缺陷,它由于制作过程中工艺处理不当,胎釉膨胀系数相差过大,使釉面发生裂纹,但我们的祖先巧妙地利用这种缺陷美,作为装饰瓷釉的特殊手段,使这种釉面纹路通过工艺的调整,控制裂纹的大小和疏密,形成纹片碎路,纵横交错,极不规则又在规则之中。经过人工染色,从而达到所谓“金丝铁线”的艺术效果。

多为陈设器

南宋官窑器为皇家所用,器型极其严谨规范,不可越规,同时因宋人的审美追求,精致隽永的特色在南宋官窑瓷器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南宋官窑的造型丰富,以陈设用瓷为主,有文房用具,也有日用器皿及装饰瓷,如尊、壶、琮、炉、瓶、碗、碟、洗等。器型多仿自商周、秦汉古制。造型严谨肃穆,古风朴朴,又配以“紫口铁足”更显得风韵别致、古色古香。官窑瓷器以小型器为多见,体积不大。但是它所表现的气度,却仍然不可漠视。南宋官窑青瓷,主要表现的不是在它的装饰,而在它本身如玉泉般的、庄重的、典雅的、神秘的自然美。在艺术风格上以釉色取胜,以造型见长,以纹片著称,这些制品反映出东方民族谆厚朴实,崇高古雅的独特艺术风格。

价值连城一件难求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大部分南宋官窑瓷器被收藏在北京故宫、台北故宫或海外博物馆,算是博物馆级别的藏品,市场上流通极少。而现在能够确认“宋官”的完整器物,也是凤毛麟角,极其珍罕。

由于传世极少,南宋官窑瓷器历来深受瓷器收藏爱好者的追捧,2015年,中国嘉德(香港)春季拍卖会上,一件元明或更早官釉贯耳尊以1,012,000港元的价格成交。据悉,北京中拍国际2016年春季拍卖会即将上拍两件海外回流的官窑瓷器精品,均为南宋官窑典型作品,引人瞩目。

唐黄堡窑黑釉剔刻花填白花卉纹壶欣赏


黄堡窑是耀州窑的前身,宋代黄堡属耀州治,故宋以后称耀州窑。长久以来,人们对耀州窑的青釉刻花瓷熟知,并公认其为耀州窑鼎盛时期的代表产品,但宋代以前尤其是五代时期黄堡窑的生产状况和内涵知之不详。80年代以后,经对黄堡地区大规模发掘,第一次确定了五代地层,揭露出了五代足迹和遗物,对五代黄堡窑的产品风格和生产状况有了认识。出土遗物中一批胎体细薄、釉色粉青或天青的标本,及底刻“官”款的标本引起了学术界对五代黄堡窑青瓷的广泛关注。

铜川黄堡位于陕西西安以北,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南缘,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北向南倾斜,海拔高度一般为700一1600米。境内沟壑纵横,梁峁相间,川原山丘交错,大部分为黄土覆盖的丘陵山地。漆水河自铜川市由东北往西南流,至黄堡地段河谷开阔,阶地发育,有较宽的川道。黄堡附近盛产煤炭、陶瓷粘土和耐火粘土,古时森林茂密,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这里自古宜陶,据《德应侯碑》记载,铜川黄堡烧造瓷器的历史可早至东晋,这虽然有待于今后的考古发掘来证实,但铜川黄堡早在唐代已有发达的陶瓷业已为考古发现所证明。五代瓷业在唐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不断创新,其窑场仍分布在黄堡镇。

唐黄堡窑黑釉剔刻花填白花卉纹壶,小唇口、直颈、修长腹、平底;肩上有鋬与口相连,另面出短直流,流下采用剔刻花填白形式饰花卉纹;通体施黑釉,釉层近底,釉色略带酱色,为唐晚期物。

镶嵌瓷和青釉白彩瓷是晚唐时期陕西黄堡窑特有的产品,其中镶嵌瓷就是人们通常称呼的黑釉剔刻花填白彩瓷。其加工方法是,先在生坯上加施黑釉,晾干后划出纹饰轮廓,将轮廓中的釉和部分坯胎剔刻掉形成凹槽,然后将白色的粉状材料填入剔刻后的凹槽处,再入窑烧制。这种装饰手段使得瓷器表面具有立体感,黑白对比分明,装饰效果很好。

中国工艺品制作中的镶嵌技术由来已早,它的发展是从“线”到“点”再到“面”。战国青铜器加工制作上就有错金银的方法,这种方法镶嵌的是“线”,唐代金银器中就有“点”的镶嵌方法了,如镶嵌宝石、镶嵌玉等等,而黄堡窑陶瓷工匠就借鉴了这种金银器的加工方法,发明了陶瓷剔刻填白的装饰技巧。到宋代,磁州窑工匠更进一步将这种技术发展,将轮廓线内所有的胎釉剔去,再用白色化妆土充填后入窑烧制,这就发展到“面”了。明代以后的“景泰蓝”则更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技术,将“线”和“面”结合起来,以镶嵌的“线”框轮廓,以填彩的“面”突出图案和色彩,装饰效果更加绚丽多姿。所以,一切工艺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均是累积的结果。

黄堡窑的这种剔刻花填白的装饰方法对高丽瓷器制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宋代高丽青瓷发展出镶嵌填白青瓷,其源头就与唐黄堡窑剔刻花填白瓷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湖南益阳羊舞岭窑出土南宋刻铭青釉器》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湖南益阳羊舞岭窑出土南宋刻铭青釉器》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南宋龙泉窑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