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收藏 > 导航 >

藏友说收藏:习惯艺术品收藏市场的时涨时落才能成为真藏家

藏友说收藏:习惯艺术品收藏市场的时涨时落才能成为真藏家

古代瓷器收藏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干嘛收藏古代瓷器

2020-06-05

古代瓷器收藏。

从我十年在欧美各国淘宝、参拍的经历来看,艺术品的价格发生高低变化,十分正常。那时,在欧洲参拍,花几万元就能买到清三代官窑瓷器,这些官窑瓷器现在大多值几十万上百万元,这个上升过程我们已分享了,但这个分享瞬间被我们遗忘,似乎应该所得。而现在艺术品拍卖市场出现回落低迷,我们承受不了,耿耿于怀了!其实事物发展本有自身规律,季节春夏秋冬,大海潮起潮落,事物发展顺境与逆境,拍卖行情时高时低,这都正常。如果不习惯这种变化,反显异常。

艺术收藏品的行情通常是螺旋式的上升,而回落低迷,也往往是上升走势之间的间歇停顿,只不过这个间歇时短时长。间歇回落有时也未必是坏事,说不定正是机遇,对有眼力又懂行情的买家而言,也许是一个资金投入、逢低吸纳的时机。从我这一年参加的几场国内外大型拍卖会来看,比如纽约拍卖、东京拍卖、北京嘉德等,清三代官窑瓷器仍然抢手,中等级别的都要几十万至几百万元,而这几场明显被看作是市场走低标志的北京秋拍,清三代官窑价格确实回落,几十万元就能买到原本百万价格的官窑瓷器,有资金的买家就应该买入。我替藏家掌眼,花了几十万买进原本百万的乾隆官窑瓷器。

康熙花神杯

拍卖行情的回落,艺术品市场的低迷,同时能让浮躁的市场盘整反省,特别是对于那些只把艺术品当商品的买家,应该清醒地反思:昨天买进的艺术品,今天就想卖出一个好价格,这正常吗?你如果是个真藏家,现在就得把原本高价买进的艺术品储存起来,藏个十年几十年,这是真藏家必须经过的过程,并且还得好好学习一番,研究一下,不要把这些艺术品仅仅当摆设,如果摆设了长久,知识没有长进,那么这些艺术品从根本上与你无关,你的收藏,只是个短暂的仓库,这么伟大的艺术品在你身边,不作供养,不学习研究,可惜了。所以,当你下决心改变这一切,学习、供奉、敬仰这些伟大的古典艺术,须知,艺术市场低迷回落之际,正是你华丽转身之时,认识到这一点你就变成一个真正的收藏家。

明朝宣德青花梅瓶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武汉陶瓷收藏市场崛起 5年涨5倍藏家按揭买瓷器


“继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之后,武汉当代陶瓷收藏市场也逐渐崛起。”青年陶瓷鉴赏家、收藏家付国荣称,2000年左右,一件当代名家瓷器也就卖几千元一件,当时消费的主力是工薪阶层,有人曾按揭付款在他那里买过瓷器。到2003年左右,开始有小老板介入该市场,到2008年以后,动辄10多万的名家瓷器已很常见,收藏人群以有经济实力的企业主为主。

记者了解到,付国荣手上有一件长宽各50厘米的粉彩《瑞雪丰年》瓷板,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伟的作品。2008年,付国荣买这件瓷板画时花了1万元,但次年,一个藏友以3万元买走,后该藏友因想变现,付国荣以6万元价格从其手上又把这件作品买回。因其画工独到,很有意境,现已被国内排名前三的嘉德拍卖公司选中,这件藏品还在继续增值。

付国荣介绍称,同等水平的一件作品,2008年至今5年时间,市场价格至少涨了5倍,而且越是精品,价格越坚挺,即便在整个艺术品不景气的年份,精品瓷器也在稳步上涨。他提醒道,收藏名家瓷器,要关注瓷器本身,不要一味迷信作者头衔,从材质选用、寓意、作者情感投入、纹理机理的表现等考察一件作品是否精品。

艺术品市场繁荣昌盛 收藏钧瓷成为新时尚


21世纪的今天,中国处处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景象。特别是文化艺术品与时俱进,成为当今社会的新宠儿。沉睡百年的钧瓷迎来了复兴的曙光,听到了时代的召唤,穿越了世纪的尘封,走过了艰难的岁月,在时光的磨砺下更加彰显其诱人的光彩。

当代钧瓷珍品的诞生犹如一位刚从深闺走出来的“闭月羞花”,端庄秀丽、高贵圣洁、清纯典雅,以难于自弃的天生丽质昭示天下。任何看到它的人、知道它的人、了解它的人都会被它的“窒息之美”所深深打动。钧瓷用实力征服了世人,再现了北宋名瓷之首的风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懂得了文化艺术品是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胜过了山珍海味,以及世上所有的美味佳肴。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重视程度标志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今天的中国已步入了文化产业兴盛的新时代。

文化艺术品市场的繁荣昌盛,带动了钧瓷产业的发展。饱含民族特色的“钧瓷文化”成为当今的朝阳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苏醒后的钧瓷产业犹如雨后春笋,迅速成长起来。现在依托“钧瓷文化”而兴起的诸多瓷种也竞相发展,各类陶瓷企业已有几百家。禹州陶瓷业“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钧瓷产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高。产业的不断壮大,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钧瓷产业与经济社会形成了相辅相成的良性发展循环。钧瓷产业的兴起诠释了千年艺术瑰宝的深厚文化底蕴。

今天的禹州重振了昔日的“钧都”风采,被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授予“中国陶瓷文化之乡”的美誉。这里到处充盈着浓厚的古陶瓷文化气息,就像一个天然的钧瓷博物馆。琳琅满目的钧瓷佳作汇成了瓷的海洋,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瓷器是世界文化艺术品中的一枝独秀。而钧瓷又傲视群“瓷”,用其特有的神奇“窑变”记录下我们绚丽多姿、变幻莫测的世界。浑然天成、无懈可击的“窑变”釉彩与别具匠心、巧夺天工的造型完美呈现了钧瓷作品的超凡脱俗、美妙绝伦,使它独占鳌头,成为北宋名瓷至尊,代表了当时瓷器的最高标准,获取了专供皇家御用的殊荣。

近年来,现代珍品钧瓷被视为国宝,常作为国礼由国家领导馈赠国外政要。当代国礼钧瓷,以其精美与昂贵,再现了北宋钧瓷的尊贵奢华,让赞美钧瓷的谚语佳句又重新流传起来。钧瓷以国礼的荣耀现身世界,以及众多明星、富豪的珍藏,都给古老的钧瓷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让它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散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收藏钧瓷成为新时尚的格局日益明显,并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陶瓷产业网:陶瓷艺术品真假难辨,藏友要慎重!


陶瓷,本身是一个很美好的艺术品。可近来,陶瓷行业的几件事情,弄得古玩收藏界沸沸扬扬。

首先“王刚砸瓷”一案出台终审判决:维持一审判决,驳回原告付常勇的全部诉讼请求;其次,退休教师李舒弟向其在职几十年的浙江师范大学捐赠171件陶瓷,成立浙江大学陶瓷艺术馆,好事一桩;再有,北师大校友邱季端先生捐赠6000余件瓷器,成立古陶瓷博物馆。三件事情引起各界人士关注,大家争相讨论,热闹不凡。

其实,这些事情本应是很值得赞扬的,可是为什么各界人士众说纷纭,分歧巨大?陶瓷领域备受质疑?说到这个,我们需要从艺术品的分类开始说起。

艺术品按照人们习惯通俗的分为书画和器物两大类。书画,顾名思义,是指书法,绘画,雕塑等造型作品;器物,则是指通过手工或器械加工而成的产品,器物多来源于生活。

书法绘画材质较为普通,简单的笔墨纸砚便可写出一张好字,绘出一幅好画,然后在其上面签名,盖章,题款,这样,一个作品便出来了。书法绘画价值在于作者的艺术水准,知名度,创作时间的久远,以及作品的稀缺性。

器物这块,像金银器,玉器等特点是其制作原料珍贵,制作者的作用只是将原材料加工成为精致,高雅的器物,它们本身价值更多还是在于他们自身材质的珍贵,而陶瓷这类工艺品又不一样,它制作原料并不珍贵与稀缺,往往各大陶瓷厂家都有自己的陶土基地,其制作者也依然隶属工匠,但是,陶瓷加工过程中,制作工艺难度太大,烧制,绘制等工匠技艺稀缺,它的价值也体现在这里,同时也包括,其是否为宫廷监制,制作年代是否久远,品种是否稀缺。

现今,艺术工艺品市场大量赝品制作与流通,民间流传的所谓的“古董”百分之95%以上都是仿制产品,小编在给许多高校或者企业家授课时候,都会提醒大家,如果你想收藏古董瓷器,特别是青花瓷,一定要谨慎细腻,找一个专业的平台。

据悉,中国陶瓷产业网(taoci.991114.com)是中国陶瓷行业的一个专业电子商务平台,该电商平台汇聚了全国陶瓷行业上中下游的企业,由梅州市大埔县政府携手中国网库共同打造,旨在服务全国陶瓷行业用户,建设全国陶瓷产业基地。帮助陶瓷企业进行多种渠道的产品推广,铸造企业品牌,并为个人用户提供陶瓷知识品鉴与培训,将给全国陶瓷行业大企业与广大消费者提供更有力的帮助和服务。

艺术品收藏市场该不该打假谁来鉴定“鉴定家”


古玩界有一种论调:“古玩是不打假的”。近日,媒体报道,尽管赝品泛滥,但仍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造假买假,无碍大局。还有一些人,竟公开表示反对打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怪现象。艺术品收藏市场该不该打假?又该如何打?从艺术品鉴定乱象入手,或许可以窥见其背后的“秘密”。

古玩打假“知易行难”?

日前,央视曝光了虚假鉴定文物的利益链条,“文物鉴定黑幕”中“只认钱不辨假”、睁着眼睛说瞎话的鉴定专家,凭借一纸鉴定,可以让一个粗制滥造的200元小瓶,摇身变成“价值连城”的文物。一张鉴定书引来了市场上各种文物鉴定机构层出不穷,不少人盯准了古玩这块大肥肉,伸出了贪婪的双手。

一位行业藏家指出,一些“鉴定专家”为了达到金钱和声誉上的个人目的,“实际上已经成为收藏界的搅屎棍。”他们之中,一些人虽然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缺少必要的诚信道德。比如,客户请他们鉴定,他们故意低估鉴定物,转手又将客户的鉴定物“骗取”到手;还有相当一部分所谓的鉴定家,只是略懂些皮毛,上了几天培训班,混了一张证书,便也开始自称“鉴定家”。

国家文物出境鉴定河南站站长、研究员夏志峰一针见血地说,“在鉴定这个行当里,经常有人把新仿的工艺品当宝物,说明一些文物鉴定者的操守出了问题。这是利益使然。另外,有些人和拍卖公司、古玩收藏商人勾连,形成利益联盟。更有甚者,直接和盗掘古墓者串通一气,在坑蒙拐骗消费者的同时,也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谁来鉴定“鉴定家”?

一些业内人士指出,其实,很多收藏爱好者打假热情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艺术品鉴定没有一定的标准,缺少必要的标准参考,所以真的打起假来才能知道其中的艰难。

夏志峰说,目前文物鉴定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准入制度,目前我国的文物鉴定没有标准可依,在行业资格的管理上也没有明确规定,“开一家鉴定工作室和俱乐部从事文物鉴定,几乎没有门槛,既不需要到文物部门申报,也不需要任何手续,只要到工商部门登记或在民政部门注册一个民间团体就可以了。”夏志峰认为,这是目前文物鉴定行业混乱、从业人员五花八门的根源所在,相关法律和政策上的空白亟待弥补。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所谓的收藏家协会、鉴赏家协会,以及各种纸质、视频媒体,都在开展鉴宝业务,甚至有个别人,几乎什么都不懂,也能打起大招牌,自封为著名鉴定师、专家,在古玩城摆起了地摊为人鉴宝。有的团体拉大旗做虎皮,用别人的名字支撑门面,比如聘请两位顾问、专家,每月支付300到500元的顾问费,这些团体看起来好像很正规,事实上骗人的事也不少。

北京华夏物证古陶瓷鉴定所所长毛晓沪说,由于缺乏相关的监督约束机制,民间文物鉴定行业亟待规范。民间文物鉴定的收费标准、定级标准、鉴定流程等差异悬殊且难以保障鉴定的质量,导致因鉴定而引起的民事纠纷频频发生。

当今文物市场打假已刻不容缓。可是摆在眼前的问题是,“没有实行鉴定师资质考核,也没有打假的人和机构,艺术品收藏市场就像一场足球赛,没有裁判员如何能定输赢?”毛晓沪有些无奈地说。

艺术品打假怎么打?

采访中,一些收藏家、鉴赏家告诉记者,在古玩市场的交易中,已形成了卖假不退、买假自认倒霉、古玩不打假等所谓的“行规”,衍化至今则成为“拍卖不保真”。

上海市收藏协会法律顾问李欣说,“改革开放后,我国古玩市场开禁,而相应的收藏法、鉴定法和行政法规缺失,虽有拍卖法,但法条粗糙,与现实不符甚至相悖。整个古玩界不知法、不讲法、不守法,"五毒"盛行,有失控的危险。”

北京邦道律师事务所主任、高级律师武绍智分析,目前我国法律法规中,对民间收藏文物鉴定证书的法律责任没有明确规定,给一些牟取不法利益的投机者以可乘之机。“现在缺乏相关的鉴定师资质考核机制,艺术品鉴定只代表专家个人意见,从艺术品本身的价值是否被故意高估这个角度,在法律意义上界定困难。”武绍智说,在很多国家,文物鉴定机构和鉴定师的入行门槛都很高,法律规定上对于保护消费者也有完善的规定。

对于古玩的鉴定,李欣建议,要制定专门的文物鉴定法,对鉴定部门、鉴定专家的资质、鉴定的程序、鉴定失误的赔偿等作出规定,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同时,必须对鉴定部门和鉴定专家实行问责制度,鉴定部门或专家对其鉴定的结果,都应该有书面结论。如将赝品鉴为真品,或将真品特别是国宝级的文物鉴为赝品,致使文物流失海外,应该视情节分别作出行政处理、经济处罚或追究刑事责任。只有立法建制,才能使古玩文物市场在规范中提高,在提高中繁荣。

藏友说|沉默的匠人:晋晓瞳


用“无欲故静”形容晋晓瞳再贴切不过了。

作为钧瓷泰斗的继承人,他得天独厚,虽和父亲情致各异,但他谨遵:“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的古训,对父亲言听计从。在父亲手把手,心把心的传授下渐渐练就了一套拉胚绝活,并在实践中渐渐领悟到钧瓷艺术的玄机妙理,成绩斐然,也因此成为继父亲后新一代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加之他那孤傲不群的天性,和与生具来的孤独情怀,这一切恰巧成为他创作的秘籍;使他能从商业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心意平静,沉思敏想。

晋晓瞳在创作

第一次见到晓瞳,是在晋家,当时我正和晋老聊钧瓷。晓瞳进来只站了一下就出去了,晋老告诉我那是他的儿子,不爱说话。然而只那一瞥,却给我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记,那是一个容貌敦厚,而感情深沉;外貌柔顺,内心却刚直的影像。那转瞬即逝的背影让我萌生了要走近这个瓷人,并打开他那沉寂的情愫的愿望。或许,他正如“地中之水,不显于外,而安于自润”吧。

晋晓瞳作品钧红釉玉壶春

徒步爬上一段稍陡的坡路,便是晋家钧窑的大门。院子里到处是胡乱堆放的木柴,和一大堆黑乎乎的煤炭。晓瞳的工作室其实就是晋家钧窑的展厅。

门开着,晓瞳靠桌边站着,正对着一件西周鼎目不转睛,全神贯注。为了不破坏他此时的心境,我只站在不远处上下仔细打量着这个寡言少语的瓷人。几分钟后见他依然纹丝不动,记起此番前来的目的,我只好径直走了过去:“晓瞳,你好!感觉你不爱说话”我直截了当。

他旋即把目光移向了窗外。“我是不会说话,舌动是非生”。

好一个真实不虚的人!我内心掠过一丝快意,喜欢!显然他早已弃绝了一切虚意的奉迎,以天性为根本,以智慧为导师。内心平和而镇静。

“有没有愿望和晋老一样成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我试探的问到。

“君子,进则立功,退则明道”他言简意骇。眼睛依然看着窗外。

晋晓瞳作品手拉坯钧红釉寿桃

作为晋家钧窑的忠实追随者窑,和许多喜爱晋家钧瓷的人一样,皆缘于对晋老及晋晓瞳朴实无华的人格的敬仰,朴实的家风使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质——舍得,厚道。他们秉承天地的恩赐,沿袭着最简单的活法—安分守己。不为物累,不为俗牵,寡言不争,为人谦和。有缘接触到的人都能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一种超然世外的平静。

借以平息心情,我悄悄环顾四周,展厅不大,靠墙摆放着略显粗糙的展示柜,倒也和他们父子在创作上追求归真返璞的格调相匹配。我喜欢晋家瓷的主要原因就因它朴、拙、厚、重。物随其人吧,晋家瓷的气质与做瓷人的精神风貌可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见晓瞳一直盯着那件西周鼎,我禁不住上前问道:“这鼎好在哪里”?

“人有人性,物也有物性。你知道这鼎在说什么吗”?他一边用手不住的擦拭着鼎的耳饰,一边提出了这个让人匪夷所思的问题。

晋晓瞳作品西周大克鼎

我把目光投向了桌上的西周鼎,那是一尊三足双耳圆形鼎。鼎很大,约四十几公分高。耳饰朴拙厚重并刻有精美细巧的图案。瓷质细润,釉色古朴盈溢,在鼎的中间部位就着雕刻的纹理,图案奇妙的形成了一个个如佛头般的图形,连佛头上的石窟门洞都清晰可见,令人震惊。整个造型让人感觉气韵无穷。我仔细端详后不禁由衷赞叹。

“鼎在远古是作为烹煮用的器物,所谓列鼎而食,象征达官显贵的豪侈生活。后来作为礼器成为君主,大臣等权力的象征”。他一边用手抚摸着鼎,一边娓娓道来。

“看得懂,你就拿去吧。近段时间就烧出这一件好东西,已经做在晋家钧窑简介的封面上了。”一边说他一边递给我一本书,封面上正是这件西周鼎。

我喜出望外。“鼎能镇宅吗”?我问到。

“听说过:易不为小人谋吗?”他答非所问。

我陷入了沉思…智者的标志就在于,他有处理两个矛盾观念的能力。也就是说,他可以履行尘世的职责而不执着于结果;能悠游于樊篱之内而不为世俗的名利所动心。心无旁骛,投身于众生福祉的事业中,臻达至高境界。

晋晓瞳作品静心钵/深圳藏友杨眉女士收藏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是快乐的:一是完全无知者,这种人因无知而无欲;一是真正的智者,这种人同等看待得到和失去。

我幡然醒悟到:这个沉默的匠人寡言不争的背后,恰恰蕴含着一股对钧瓷艺术孜孜不倦,穷源溯流的探索精神。

抱着那件西周鼎,感觉沉甸甸的。这是一个钧瓷艺术大师,透过它向世人讲述的火的艺术。

感谢这些钧瓷匠人,由于他们默默无闻的奉献,我们的精神家园才不致荒芜。“德润身,富润屋”。而艺术润泽我们的心灵家园,让我们的心灵家园永远生机勃勃,芬芳馥郁。

当代陶瓷艺术品收藏市场潜力大


由福田区委宣传部、深圳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主办,雅昌艺术馆、学院、景德镇文联协办,由藏乐阁承办的藏乐阁2008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艺术陶瓷精品展于12月27日至2009年1月11日开幕。50多件总价值超过千万的艺术陶瓷将在活动期间展出,涵盖了现当代艺术陶瓷所有的名家大师精品。

开幕式当天将邀请到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秦锡麟,研究所所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赖德全,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何炳钦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文跃,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陆如等国内知名大师和教授。他们将现场进行艺术陶瓷的创作,同时还有教授进行相关讲座。

昨日的“现玩”,就是今天的古玩;今日的“现玩”,就是明天的古玩。“也许今天还是名不见经传的作品,几年之后就会身价百倍。”不少收藏专家都对当代瓷市场表现出了乐观态度。他们普遍认为,“只要用良性的手段推动市场的发展,当代瓷的前景不可限量。”

艺术陶瓷具有更多的收藏因素。艺术陶瓷是当代出现的相对纯艺术的陶瓷作品,它是由陶瓷艺术家充分利用陶瓷材料的特点和自己的技巧,使用自己特有的陶瓷艺术语言来阐释自己的感受见解和发现。这些作品体现着作者的一切素质和感情,即使是一件普通的创作品,也明显的带着作者技巧和艺术思想的烙印。艺术陶瓷的作者是艺术家,它形成的器物称之为作品。如果和书法艺术作品、绘画艺术作品、雕塑艺术作品收藏相比较,艺术陶瓷作品除具备这些艺术门类的收藏因素外,还有它本身是火中烧出的艺术,更具有唯一性和艺术效果的偶然性。

为什么举办此次活动?华南地区最专业的当代艺术陶瓷、收藏品、礼品专营企业藏乐阁的总经理彭鹏告诉记者,国内的瓷器收藏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瓷艺家和市场之间的信息沟通不顺畅,市场供需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瓷艺家相互之间也缺乏交流,小范围内的各自为政使得当代瓷市场难以形成大气候,有时甚至出现“自相残杀”的现象。此外,瓷器的价格体系缺乏必要的维护,一些收藏者往往通过关系直接找上门,从创作者手中以较低的价格买下瓷器。市场操作不规范、定价缺乏合理性、缺乏自我宣传,成为当代瓷走向市场的门槛。这种尴尬局面也是促使主办方举行这次大型精品展的原因之一。

古稀藏友王国义的收藏人生


一位古稀之年的收藏爱好者——王国义,40多年来一直执著地收藏各个时期的古董。10月11日上午,记者走进王国义家采访,真是大开眼界!没想到在现代化的楼房里,摆放了多件不同年代的古董。在王国义家可以欣赏到很精致的瓷器、玉器、石刻、铜器、丝绢等几十件各朝代、各类、各式古董。

●家庭环境熏陶 从小喜爱收藏知识

“这都是我40多年来的珍藏,每一件藏品我都爱不释手,它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是我最珍惜的‘宝贝’。”

王国义出身于书香门第,父辈都是知识分子。很小的时候,王国义就很喜欢文学、历史。受家庭环境的影响,1959年,王国义中专毕业后,到图们市的一所中学担任历史老师。闲暇时,王国义喜欢翻阅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书籍,尤其是对考古、鉴宝之类的书籍很感兴趣。久而久之,他积累了很多有关收藏方面的知识,没事的时候逛逛古玩市场,经常和一些古玩爱好者切磋、研究。1999年,王国义退休后,仍专心从事收藏工作。

王国义对记者说,他刚开始收藏古董时,家人是不支持的,因为当时家里的生活条件有限,如果把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投入到收藏,必然对家里的正常生活带来影响。如今,一双儿女都已长大,家里的日子也逐渐好起来,现在家人也挺支持的,觉得收藏这些文物,也算是为国家作点贡献。

●收藏经验:“看、换、藏”

“作为一位收藏者来说,如果发现一件有价值的东西,我就会想尽办法把它收起来,不让不懂的人破坏它,换句话说也是对它的一种保护。”看见老的、喜欢的、就要把它收来。听起来很简单,可是真的做起来,王国义却为之付出了很多。

王国义说:“我的收藏经验就三个字‘看、换、藏’。”闲暇时,王国义就到古玩市场或是收藏爱好者家里逛逛。由于收藏品的价格都很高,王国义要是相中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一直看。“每个月的收入只有2000多元,要是疯狂地收购,根本不够,也不理性,我就只能看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王国义理出了一条清晰的思路,那就是用现有的东西和别人进行交换,觉得有价值的东西,就收藏起来。

今年8月,在延吉市兴安大集上,王国义意外地发现有人在出售老古董。王国义一眼就相中了摊位上的三把古代壶具,他像找到了宝贝一样,向卖主询问价钱。由于那个卖主急着用钱,开口就喊出几万元的高价,而且表示只收现金。可是,当时王国义手上并没有太多的闲钱,碰到了喜欢的东西怎么办呢?“就地取材。”王国义从脖子上取下一条价值上万元的翡翠长寿大仙项链,表示要和卖主交换。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王国义终于如愿以偿,收回了那三件“宝贝”。

●最具收藏价值的“紫砂方壶”

王国义的收藏品达到几十件,其中代表作有宋辽时期的陪葬品“凤首瓜型倒流壶”,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紫砂方壶”,康熙御制的“铜制葫芦状提梁壶”,明清时期的“青花双鱼瓷器”等。其中,年头最久的是“凤首瓜型倒流壶”。此壶的头部是一个鸡头,壶身为一个瓜果,呈棕黑色。特殊之处在于它没有壶盖,底部却有一个直径约2厘米的圆孔。使用时,只能通过圆孔注入,所以也称倒流壶。经王国义和一些业内人士分析,这个壶应该是宋辽时期少数民族用来陪葬的物品。

谈起这40年来收藏的物品中,王国义表示他最珍惜、最值得骄傲的就是“紫砂方壶”。这个方壶是用紫砂制成,壶身四周雕刻着一些象征着吉祥的图案和文字,壶盖和壶底下放印戳“李茂林造”四字楷书款,整个壶做工非常精致,色泽十分柔和。

王国义说:“这把壶出自紫砂名人李茂林之手。李茂林,即李养心,江苏宜兴人,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宜兴制壶高手。由于他制造的成品比较少,所以市面上仿真品几乎很少。”王国义的这件“宝贝”也拿给一些业内的收藏者进行鉴赏,都纷纷表示此物弥足珍贵,很具有收藏价值。

●在收藏中体会“红色情结”

听着王国义老人介绍他的收藏品,会觉得他是在讲历史,从古代到现代,随便一件藏品,他都能信手拈来地说出物品的历史背景和收藏价值。

随后,王国义给记者展示了一些红色文化藏品。“以前那个年代这些东西比较常见,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有着鲜明时代特点的物件越来越难找了,那时候很多收藏爱好者只注意购买古玩之类的老古董,却忽略了这些‘红色’收藏品。我比较喜欢,平时就注意收集,时间一长,就积累了这么一堆。”王国义看着自己的藏品满足地说。如今,王国义收藏的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奖章、徽章、纪念章、丝绢、物品等有十几件。

收藏已成为王国义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通过收藏,王国义从中领会到了许多常人难以感受到的快乐和愉悦,这份快乐和愉悦将永远伴随他左右。

收藏古代艺术品就是收藏历史


收藏古代艺术品,就是收藏和传承历史。

站在个人的高度来看,古代艺术品是古代社会、人文、科技的综合结晶品。比如一件官窑瓷器,汇集了冶炼、雕塑、物理、化学、书法、绘画、建筑、社会流行文化、宫廷审美趣味等等因素,每一种因素都值得去探索和学习,从而发现美和价值。这个收藏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提高、自我培养、自我熏陶的历程,为每一个真心喜欢艺术品收藏的人带来思想上和心灵上的新视野和享受。

艺术品的分类

如何开始收藏艺术品?做一个适合自己条件与要求的收藏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每一件艺术品都有它独特的价值,认识这些价值的区别,再按照个人的品位追求、经济实力和收藏目的,基本上就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收藏的方向与框架。很多盲目的、没有理性、没有价值的收藏,往往就是因为对艺术品本身的性质和价值缺乏明确的认识所致。

一件艺术品的真正的价值是怎么来的?根据我的经验,一件艺术品最终的价值是由五个部分或五个因素组成。每一件艺术品的身上都能找到这五种因素,只是比例不同。

第一是文物价值,以适合专业考古和文物研究的作品最为显著,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

第二是历史价值,以某些特定的、特殊的历史重要人物或事件所产生的作品最为显著。很多年前曾拍卖的天安门城楼的红灯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第三是人文价值,以经过名人名家制作过、收藏过、鉴赏过的作品最为显著,如名人信札。

第四是艺术价值,凡是富有美学表现性和艺术创造性的作品都具备艺术价值,不仅包括老的作品,某些优秀的当代艺术家的油画也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第五是经济价值,这是根据制作原材料的稀缺性和珍贵性、制作工艺过程的复杂性和难度、经济市场的认可度、流通稀缺性与被需求的程度而综合体现出来的市场价值。最近在拍卖市场上非常火爆的犀角雕刻就属于这一类。

这五个因素综合起来才是一件真正的艺术品或者古玩。每一个人看到的价值都不一样,那就应该根据自己收藏投资的最终目的来判断一件作品到底适不适合收藏或投资。一件艺术品其内在的艺术性是非常多面性的,有价值的艺术内涵有待于挖掘。

收藏和投资的准则

收藏或者投资艺术品,有一套基本的准则。这套准则应该是从历代收藏家身上以及拍卖市场上总结得来的,它代表了这个行业里的基本共识和要求。评论或者鉴定一件艺术品,有一个核心和四个要点。

一个核心是指美和艺术性。既然是收藏艺术品,那么艺术应该先行。先不论新老年份,这件作品美不美,有没有艺术性,就是首先要考虑的核心要素。如果一件艺术品直观上不具备打动你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你也就不会重视它。对美和艺术性的认识、涵养有多少,也决定了每个人对同一件作品有不同的看法。行里有所谓的“捡漏”一说,实际上,“小漏”说的是价钱上的差异,而“大漏”则是这种天生的领悟力上的差异。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收藏。

除了艺术和美的核心以外,还需要以另外四个硬件标准去衡量一件古物是否值得收藏或投资,即“真”、“精”、“新”和“名”。

“真”是指真伪,这是选择的首要条件;“精”是指作品的艺术性在同类里是不是最高的;“新”就是指作品的品相好坏;“名”就是指作品的传承背景是否明朗。

在确认了核心之后,这四个要点就是加减分的过程,这件作品该不该买?能不能收藏?多少钱能收藏?最后就能得出一个基本的价值与价钱的概念。所以,对一件古代艺术品的鉴定,光是鉴定它的年份和真伪,仅仅是入门级的工作和技术;而剩下的其他几个要点,才是全面认识它的价值的手段,这就要求鉴定和收藏者本人具备丰富的学问知识、艺术涵养与市场经验。世界上著名的收藏大家,他们很多本身是显赫的企业家,但同时也具有专业的学问知识,在收藏领域也几乎都是专家级人物,所以这些收藏家的藏品也是拍卖市场里最受追捧的。一个成功的收藏者必须同时具备专业和市场两个完全不同领域的见识。

艺术品投资的误区

由于我们对收藏古玩和对艺术品投资在认识上的一些误区,让我们犯了很多不该犯的错误。

首先说说变现的难度。现在大家都说卖古玩挣钱,买古董挣钱,可是实实在在地说,古玩变现是非常困难的。现在看到市场这么繁荣,成交量这么高,完全是因为这个领域以前是空白的,现在大量资金涌入市场,投机气氛浓厚,不经过成长的环节,直接就是收获。实际上,古玩变现之难在国外市场上非常明确。按照苏富比和佳士得以前的做法,如果今年在他们的拍卖会上买了一件东西,除非这件东西很特殊,他们认为可以提前一两年、两三年拿出来再拍,否则至少要等五年到八年之后,才接受你送回来再拍,这是一个市场的周转期、循环期,而且再一次送拍的估价最多在五年、八年的价钱上加百分之二三十。

另一个误区是混淆了价值与价钱的概念,很多人把两者等同看待了。实际上,价钱是由拍卖市场制造出来的一个暂时性、地区性的价格标签,是一件商品化的外衣;而价值则是这件作品通过历史与传承而形成的一个认可和共识,更真实,更可靠。比如一件瓷器,在上海、北京和在香港肯定会有三个不同的价钱。价值是三个地方都承认的,但价钱有人为、地理、区位因素,是可变的、暂时的。如果把眼光更多地放在价钱上,而忽略它的价值,就很容易被市场假象所迷惑,因为价钱是可以被操控、被运作的,但是价值不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