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艺术 > 导航 >

陶瓷艺术领域的创作:汤显祖窑变方案

陶瓷艺术领域的创作:汤显祖窑变方案

陶瓷艺术 艺术瓷砖 古代瓷器的艺术特点

2020-02-12

陶瓷艺术。

生活在公元1600年的汤显祖,显然并不会意识到,其笔下人物文艺青年柳梦梅的“擎天柱”意识(柳梦梅:我就是擎天柱!),在四百年之后的21世纪10年代,忽然具有了一种揶揄性的顽世现实主义面貌。这一面貌特征的构成,是通过后工业电影《变形金刚》的符号穿越和想象来获得的。这一符号穿越与想象的有效性与合法性,当然值得商榷,但这正是一个普遍的现实:一种落差西方现代主义发生与消亡时间大约半个世纪的,“东方现代主义”审美潮流,主导了今天在整个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领域迅速崛起的古老中国,一种广泛而深刻地消费型审美趋势。

而这一强制命名的“东方现代主义”审美,便充分体现出此类西方后工业文明对东方农耕文明的逆时间型精神穿越,这是某种海派清口式的调侃与文化涂鸦,并通过这一调侃与文化涂鸦构建的梦幻穿越,努力体现出精英化的浅调性诗意。

这便是当下中国艺术的普遍特征,即:以一种狂欢式的杂交勇气,将历史与文学的多重符号,进行混杂呈现,最终体现出一种“景观现实主义”的快感。

陈少岳的平面瓷本艺术事件,正是对这一历史现实的迎合与彰显,至少目前,他干得不错,并暴露了他憨厚外表下的精明。

陈少岳巧妙地折中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扁平精神世界的文化杂交与大众审美的学理语境,其用高温颜色釉制作的瓷本艺术,糅合了东方水墨趣味、抽象表现主义、装饰主义、东方写意与符号化文本。在视觉技术上,则表现出极其高超的语言综合实力。幽默一点地说,陈少岳将汤显祖的江西口音柔和地与来自西方的爵士蓝调,一并呈现为昆曲的雅唱,这正是《中国好声音》式的文化重构,令艺术市场一阵激灵。

作为陶瓷艺术而言,陈少岳又标准地尊重了高温颜色釉与瓷本之间,特殊的材料关系和工艺关系(毫无疑问,材料与工艺,在陶瓷艺术中将作为艺术语言的结句关系而存在,而并非艺术语言本身,这是务必要强调的学术基础),并且陈少岳也并没有试图去僭越这一系列瓷本材料在工艺手段处理后,所呈现的语感本身的审美价值。这一点尤其难能可贵。

纵观陶瓷艺术领域的创作,一批带有强烈西方美学方法论意识的艺术家,正在将陶瓷艺术,带进艺术仿造的深涧。这一深涧的最深处,便是对陶瓷及其综合材料的料性本身进行料性的横向仿造,以期符合诸如油画、水彩,或者烤漆、玻璃钢等等各种应用美术材料,或者水墨等等的中国传统美术应用材料的效果呈现。最终,宿命般地否定了陶瓷综合材料本身所具有的语感呈现价值。

陈少岳早期的艺术经历,其历经俄罗斯的留学,和高度体制内特征的中央美术学院的熏陶,并没有成为他重新审视和思考陶瓷艺术创作的障碍,至少在材料上,陈少岳高度尊重了陶瓷,作为材料语感的美学价值和意义。这是陈少岳作为陶瓷艺术家的核心价值所在。

也正是这一对陶瓷材料语感的充分发现与尊重,让陈少岳具有了中国陶瓷艺术的当代性,并区别于陶瓷艺术在历史沿革上的补丁式的所谓创作。

毫无疑问,今天在中国的瓷都景德镇,绝大多数从事陶瓷艺术的人们,仅仅在做一种给经典陶瓷装饰艺术打补丁的工作,这些狂热的、热衷于在各种器型上的纹样绘画创作,并没有有效脱离陶瓷装饰美术的古典主义阴影,而这实际上是某种具有西方美学意义上的“中世纪”特征的,陶瓷官窑文化系统的魔咒。这一魔咒强烈阻碍了陶瓷艺术的当代化转身。

话说回头,今天那些西方人搞的所谓陶艺,我个人认为也绝非当代陶瓷艺术的主流,这是西方美学系统无法涵盖和解释东方美学的病灶所在,这也是宿命性的。好比中国人永远无法本质上地超越西方人对摄影艺术的见解一样。那么陶瓷艺术及其当代化问题,只有回到陶瓷母体的诞生地,回到东方文明与文化的主体精神框架内,才具有其精神传承与对抗的合法性。

对于陶瓷艺术的精神主体来说,不客气地讲,西方人始终是缺席(Absence)的,这正如对于西方自表现主义以来,中国艺术家在精神与文本环境上的始终缺席。

前者的缺席,让西方陶艺,完全摒弃了陶瓷的贵族身份,走向了全民娱乐;而后者的缺席,让85以来的中国艺术家们,陷入了一种精神分裂症状态。

这一点在中国当下陶瓷艺术的实践领域里,尤其明显。

一边是人们无法摆脱以绘画为主要呈现方式的经典陶瓷装饰艺术的魔咒;另一边,人们又试图用纯粹西方美学系统来武装自己的艺术行为与思想方法,以期许获得某种学理性突围。这两边的意识形态斗争,正在今天的景德镇如火如荼地展开,各执一词,不可开交!

那么,陈少岳使用高温颜色釉的瓷本艺术,恰好处在这两种意识形态的交汇面上,或者更为准确地说,正是陈少岳们,不经意间构建了这样一个交汇面。

这给陶瓷艺术站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重新转世(Afterlife),埋下了伏笔。它既推倒了陶瓷艺术全民娱乐的栅栏,也破坏了中国经典陶瓷装饰艺术的铜墙铁壁。

这正好比陈少岳的主要艺术施行的题材——《牡丹亭》,陈少岳通过一种文化DNA的杂交活体试验,让陶瓷的贵族身份与消费主义现实进行精神联欢,从而在新的,文化构建的落脚点上,将文化的明代和汤显祖,呈现为一种全新面貌的顽世现实主义的情爱特征,在高温颜色釉的窑变视觉想象中,具有了21世纪的当代性。

这或者是一个不错的方案,虽然有一点复杂而且危险,但这又有何不可呢?

taoci52.com扩展阅读

陶瓷大师的贡献不仅是艺术品创作


陶瓷事业的伟大贡献

陶瓷产业的生产实践中,艺术品的创作方面,更能看出大师们的优势,在两度的陶瓷大师评选活动中,来自全国的陶瓷名家都榜上有名,他们在艺术方面造诣与修为都为至高无上,而且专业从事陶瓷艺术品创作几十年如一日,但是真正要说对陶瓷事业的贡献,所有陶瓷大师都算在内,艺术品创作本身的贡献其实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真正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对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还在对陶瓷事业的伟大贡献 。

提高陶瓷事业发展的速度,达到至高的发展境界,这是陶瓷事业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特别是从陶瓷发展实践中可以看得出来,不断推出新的陶瓷发展标准,不断创作新的陶瓷艺术产品,特别是创作出陶瓷精品,对于陶瓷大师们来说,有着广泛的实际意义,这也是在陶瓷产业发展实践中最重要的内容与形式,更是陶瓷文化传承的基本标准,陶瓷大师们的贡献不可限量。

培训好接班人,是对陶瓷文化传承又一个很必要的发展方向,而培训陶瓷产业继承人方面,陶瓷大师们不仅要强调贡献,还要看到必要性,进行综合的考虑与权衡,达到更高的发展目标和水平,陶瓷大师们发展自己的艺术创作,还要把实际的推动产业发展,培训接班人,不断壮大陶瓷行业队伍,提高技术水平,推动文化发展进步,在这些方面起积极的作用,陶瓷大师义不容辞。

陶瓷艺术探求路,“窑变”成为主流时尚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陶瓷行业当中运用艺术手段来发展也是从古至今的一个主流趋势,不过在目前社会,人们对陶瓷的要求也在发生着不可估测的变化,就比如说“窑变”这一个古老的技术也慢慢再次复古,形成一个比较时尚的代名词!

对于“窑变”来说,它其实是陶瓷在变化过程当中的一个阶段,相信大家对于烧窑这两个词应该不陌生吧,在古代,陶瓷还没有发展到现今这样成熟的阶段的时候,烧窑制作陶瓷是最普遍的技术,不过在“窑变”的技术上,时代的变革也推动了烧窑的技术创新,目前比较前段的烧窑技术能够深深的得到市场的认同,这对于陶瓷产业化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也有可能在未来的陶瓷发展进行当中,“窑变”会成为一个突破传统技术的一个瓶颈,同时也会引流陶瓷业步入到主流时尚当中,这对于中国的艺术历史的变革也起到很重要的推动效果,就好比是蝴蝶效应一般,中间的一个小过程发生了变化,也带动了整个陶瓷行业的发展,因此陶瓷艺术不仅仅在收藏以及观赏上有一定的价值,同样在技术革命上也是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变迁的,这也是最重要的历史见证!

“窑变”的发展可以带领陶瓷艺术慢慢的引领时尚,艺术产业化同样也会带动陶瓷行业的向前发出,无论是哪一个工艺发生变革,无论是哪一个材料发生了创新,在对于陶瓷艺术的发展之路都会带来不可小觑的影响!

外来艺术家在景德镇的陶瓷创作之路


如今,景德镇的外地艺术家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小觑的艺术家团体。他们大多在自己擅长的艺术领域已经有所成就,来到景德镇,或是慕名而来,或是想尝试陶瓷艺术的创作。不管怎样,他们的到来,不仅为景德镇的艺术带来了新的理念,也为景德镇的陶瓷注入了活力。

为什么选择景德镇?

对于大多数来景德镇的外地艺术家而言,在来景德镇之前,他们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为什么要去景德镇?”对于这个问题,他们给出的答案各不相同,然而在他们不尽相同的回答中,你总是能找出两个共同点——“慕名而来”与“大胆尝试”。

“慕名而来”,这其中的名,指的自然是景德镇千年瓷都的名气。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千年瓷都代表着制瓷业的发达与辉煌。然而对于艺术家们来说,这个称号背后有了更多的艺术注解。尽管这些外地艺术家所从事的并不是陶瓷方面的艺术创作,然而在他们从艺的道路上,景德镇这个名字还是会不断出现。在他们看来,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城市,而是一种艺术的符号。

福建莆田画家林玉宇很早就知道景德镇这个地方,在他走上国画的创作道路之后,景德镇的意义,也愈发的丰富起来。在他看来,景德镇是瓷器的代名词。他也清楚的知道,这瓷器的含义,不仅仅是平常所见的碗盘这么简单。林玉宇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越远,来景德镇的愿望就越强烈。08年的时候,他在外地参加一个艺术交流会,期间受到了一位来自景德镇艺术家的邀请,那次接受邀请,来到景德镇。在当时的日记中,他这样描绘了自己的感受:“景德镇——世界瓷都名符其实!在这里我不但领略了从泥巴到土坯成型直至烧成一件成功瓷器艺术品的全过程,而且还亲手绘制作品,亲身体验瓷艺术的创作过程,感受瓷文化的无尽乐趣。”景德镇并没有让慕名而来的他失望。此后,林玉宇每年都会抽空来景德镇。如今,他在景德镇已经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对于他而言,这里俨然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与林玉宇相比,吕联连来景德镇的时间更短,现在,除非家里有重要的事,他才会回家乡浙江金华。在常人看来,已年逾70的他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然而在吕联连看来,他似乎并没有经过太多犹豫,就选择来到景德镇发展,这得益于他有一颗年轻的“心”,以及在艺术道路上不断尝试的决心。

早在今年3月份,吕联连第一次来景德镇,正是这短短的几天景德镇之旅,让他无可救药的爱上了陶瓷艺术。尽管已经在国画这条道路上打拼了几十年,也有着丰硕的成果。但是回去后的吕联连,马上开始准备来景德镇开始陶艺创作适宜。此时的他已经决定将自己艺术创作的重心转到陶瓷上面。最终,在景德镇朋友的帮忙下,他很快夙愿已偿。如今,吕联连已经在陶瓷艺术的道路上迈开了自己的步子。而现在他最期待的,就是自己的工作室早日落成,这样他便能更专心于自己的创作。

“隔行如隔山”

在景德镇的大多数外地艺术家中,吕联连和林玉宇很有代表性。他们在自己擅长的艺术领域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艺术的相通性,让他们的艺术功底和理念能在陶瓷上得到很好的体现。然而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初来乍到的他们,还是在创作伊始遇到了一些困难。

在谈及这个问题,吕联连爽朗的说道:“就当交了学费了!”尽管在来景德镇之前,他对于自己可能遇到的困难已经做了充分地估计,但是当这些问题扑面而来时,还是让他在刚来的那段时间里感觉有些吃力。

谈到所面对的问题,吕联连说,在他刚开始涉及陶瓷创作的时候,许多东西对他而言都是全新的,胚胎、釉料,技巧等等。仅釉料这个部分,瓷器的釉料与国画的釉料完全不同,对于擅长国画的吕联连来说,他在来景德镇初期就花了不少心思在研究釉料上。吕联连说他刚开始画的几个瓷瓶,看上去效果很好,烧出来的颜色也十分鲜艳,可是等他拿手一摸,颜色便剥落下来。经同行的朋友提醒他才知道,自己用的是生料,才造成了这种结果。另外,一些绘画技巧上的不同,也使得他需要不断的适应、学习。比如在国画中,有一种绘画技巧就是利用纸的渗透,制造出别样的画面效果。这也是吕联连一直擅长的技巧,可是到了陶瓷上,特别是他现在专注的釉上创作部分,完全没有了这种颜料渗透的效果。这些都使他意识到,自己不仅需要在创作上早日找到感觉,将自己所积累的艺术功底展现在陶瓷上;还需要将心态摆在一个学习的位置上。吕联连说,来景德镇之后,他意识到自己还是个新人,许多东西都需要从头学起。正是有了这种心态,吕联连的进步很快,对于现在的陶瓷创作,他坦言自己的信心增加了不少,绘画的时候也更加的游刃有余。

相对于吕联连在艺术上所遇到的问题,来自山西的画家禅光更加在意的,则是刚来景德镇时的生活状态。在他看来,艺术上遇到的问题大多可以通过学习和摸索去解决,而作为北方人的他,来到景德镇这个江南小镇自然有许多生活上的不习惯。虽然从事艺术的他习惯了四处漂泊,但这样定居在一个城市对于他而言还是第一次,加上这边又没有家人,因此“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就愈发的强烈。

在回忆起自己初到景德镇时的情境,禅光说他除了出去了解陶瓷相关的知识,就是在自己的工作室内画画,或是在旁边的树林里散步,生活过得很简单。但他认为这样的生活正好免去了不少世俗的打扰,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创作。尽管如此,日子过的还是有些孤独,回想起当时的情况,禅光坦言并不顺心。

不过他的境地很快有了改观,来景德镇不久以后,禅光便发现了景德镇一个最吸引他的特点——浓厚的艺术氛围。在这里,他很快便结交了一些艺术圈的朋友。平日里,大家常常聚在一起交流、探讨。如今,在景德镇3年的他已经有了不少朋友,景德镇已然成为了他的家乡。对于痴迷于艺术的禅光来说,这种环境正是他梦寐以求的。这不仅排解了他的寂寞,还给他的艺术造诣带来了很大的提高。

为景德镇的陶瓷注入活力

外来艺术家的加入,给艺术带来了活力,加入了一些“新鲜”的东西。

林玉宇现阶段的陶艺作品,画面丰富多样。谈及以后的艺术创作,林玉宇有着自己的野心——“民居”。

在林玉宇的国画作品中,民居是他最大的特色。他在四处采风,写生的过程中,领略到了各地民居的迥异之美。因此这也是他在自己作品中着力表现的。如今来到景德镇,在对陶瓷创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他打算着将自己的民居绘画搬上陶瓷。在景德镇的陶瓷作品中,也常出现一些房屋,特别是在一些山水以及人物的作品中。但是,就大多数作品而言,民居的出现只是起到衬托的作用,并不是画面的主角。在林玉宇看来,他的民居画,民居是其中的主角,是他着重渲染的对象,这与现在的大多数陶瓷作品都不相同,很有他自己的特色。

与林玉宇一样,吕联连也带来了一些不同的东西。在吕联连看来,景德镇有着其他地方无法媲美的制瓷历史,这里的陶瓷艺术也有着厚重的积淀,在传承这个问题上,景德镇的艺术家们做的十分好。但是在他看来,还应该有更多创新的理念出现,在陶瓷这颗老树上开出新花。说到这里,吕联连举了他的作品《长寿面》为例。在这副古香古色的作品中,一位老者站在一个巨大的寿桃上面,下面的妇人手捧一碗面。老者手执筷子,面条从碗里一直延续到口中。旁边的青松,以及嬉戏的童子,都为这幅作品增色不少。吕联连解释说,寓意长寿的作品很多,但运用了诸如站在寿桃上、细长的面条等夸张手法的并不多。吕联连认为,传承固然重要,然而在传统中也要不断加入自己的大胆尝试与创新,只有这样,陶瓷作品的含义和种类都会越来越丰富。

与外来艺术家在艺术上所带来的“新鲜”理念相比,业内人士江虢慧认为他们给陶瓷市场带来的活力同样不容小觑。江虢慧说,在景德镇的艺术陶瓷收藏圈,许多收藏家对名人、大师们的作品望尘莫及。一些外来艺术家的加入,很好的丰富了陶瓷作品的价格梯度,也给了藏友们更多的选择。除此以外,江虢慧还强调,外来艺术家给景德镇的陶瓷市场带来了不少活力。他认为,许多来景德镇的外地艺术家,他们在原先的艺术领域都有了不错的成就,也有着自己的“粉丝团”,他们转行画陶瓷,自然把这些粉丝的注意力转移到了陶瓷上。说到这,他举了吕联连为例,尽管他从事陶瓷绘画不久,但是出来的作品就已经受到了不少人的青睐,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吕联连的国画“粉丝团”。吕联连选择了陶瓷创作,“粉丝团”们不仅会关注吕联连的陶瓷作品,还会对景德镇的陶瓷,以及其他名人作品感兴趣,从这个角度来说,外来艺术家给景德镇的陶瓷提高了人气,也注入了活力。

陶瓷大师搞艺术品创作更显示实力


艺术大师的所有艺术追求

在艺术陶瓷生产的领域里,人们最经常提起的就是陶瓷大师的名字,而不同的艺术品出自哪位大师之手,让人们对它也多几分熟悉与了解。陶瓷大师来自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陶瓷文化基础,同时也在陶瓷生产的过程中,有着很强的实力与特色,而看他们的作品更能看出他们的风格与特色,想要了解一位真实的陶瓷大师,就要从他们的产品着手,产品代表着艺术大师的所有艺术追求。

陶瓷大师进行设计,会有自己的风格与作品,也会自成一体,有着各自的流派,特别是整体的作品放在一起,专业人士就可以进行分辨。比如有些大师非常擅长画青花瓷图样的产品,那么还有些专业画动物造型,而有的艺术大师专攻人物,在陶瓷人物的设计上有特色,还富于变化。陶瓷文化博大精深,不同的陶瓷文化基础,也有着不同的陶瓷实际效果,特别是在陶瓷艺术品的创意方面,也有着非常大的差别。

个性化的陶瓷艺术品,也是陶瓷大师个性的一种代表,所谓作品就是他们的精神与灵魂,就是他们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最好的一种精神上表现,把精神实质进行精准的设计,自然可以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有更好的发展和要求,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效果,陶瓷大师们进行专业的创作,其实都是发自内心,而表现于作品的,都有内在的灵魂,艺术与艺术家之间就是相融的关系,通过艺术品可以读懂艺术家。

藏品分享为创作型陶瓷艺人提供更多的创作灵感


陶瓷创作灵感和机会

专业的陶瓷人会在自己的生产过程中不断学习,提高对艺术的领悟能力,还要从专业的技术与技法上不断提高,创作出最优质的作品,得到社会的认可,把陶瓷艺术发扬光大。藏品分享的作用与形式都较之前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为陶瓷艺人们提供更多的创作灵感和机会。进行艺术的交流,提升个人的品味,还可以在艺术发展方面做得更好,最终也是为陶瓷产业做最大的贡献。

陶瓷艺术品进行藏品分享,从作用上看,由传统的对那古瓷进行欣赏把玩,或者进行购买收藏之外,又多了很多种需要,传统陶瓷对现代陶瓷产生的影响与实际的变化过程,通过藏品分享可以看得非常清楚,这是相关人士更全面的地了解陶瓷方化的一个途径与机会,看到从古到今的藏品变化,艺术的发展过程,提升对于传统的一种敬畏,还有就是把传统的艺术进行充分的分享,沐浴着文化的氛围。

藏品分享在陶瓷艺术的领域里,从分享的形式来看,也有了更广泛的机会和可能,传统的藏品分享会,还有传统的一些专业学术交流,加上现代的媒体宣传,电视的藏品分享,网络平台的藏品分享,各种不同的形式百花齐放,现在连微博与微信都经常有一些关于藏品分享的内容,这是对人们的一种鼓励,也是对陶瓷艺术传承来说最好的一种现象,更是陶瓷艺术家们寻找创作灵感,提供艺术品味的好机会。

用科技创新 开拓陶瓷新的应用领域


陶瓷的振兴,离不开科技创新和发明,更离不开陶瓷的拓展和应用。在我市就有这么一家民营企业,不但积极拓展了压电陶瓷方面的广泛应用,而且只花了半年时间就成功研发出了国家花了10年时间投入了大量研发费用都尚未成功的导弹系列远程导弹导引头用压电陶瓷元件系列。引起国内同行的注目。

景德镇同惠电子有限公司是我市陶瓷科技园区的一家专业从事压电陶瓷材料研究开发与生产的民营科技型企业,主要是在功能陶瓷材料领域中在专业压电陶瓷方面的生产商,产品涉及各类超声、频率元件、电声扩能、传能技术四大系列。目前已成为华东地区在频率元件方面最大的生产商和供销商,所有的产品全部是自研、自产、自销,而且在军、民两用领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最近,他们在高端技术上勇攀高峰,成功研发出导弹系统远程导弹导引头用压电陶瓷元件产品,而且完全替代俄罗斯进口产品,已为国家科工委独家配套。

对企业的发展前景,景德镇同惠电子有限公司执行经理雷勉民充满信心,他乐观地对记者谈了出了发展构想:“在今后的产品发展战略中,我们想依托现有产品的结构平台,以及我们的自主研发优势,逐步建立和优化我们的企业产品结构,逐步实现由元件到器件,由器件到整机的大批量生产。同时,我们还要借助天津大学在结构陶瓷方面的优势,延伸我们在结构陶瓷方面的替代,总之我们要依托我们在专业方面的优势,逐步将企业的产品打造成具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这么一个思路上来,将企业最终真正地做大做强。”

目前,该企业在民用方面进入产业化规模生产的品种有四大种类。1、遥控器用压电陶瓷元件,无绳电话,对讲机等通信机载波机用压电陶瓷元件;2、电视机、空调等遥控器用压电陶瓷元件;3、收录机、随身听、汽车音响等用压电陶瓷元件;4、无线鼠标用压电陶瓷元件。在军用方面进入产业化规模生产的品种是:远程导弹导引头用压电元件。

目前已研发成功尚需产业化项目产品还有:1、超声清洗、超声美容、超声焊接、超声打孔等大功率超声换能压电陶瓷元件系列;2、超声雾化压电陶瓷系列;3、电子整机系列、汽车倒车防撞雷达系列。

据了解,该企业的系列产品现已完成了技术定型,在今年年底系列化将全部完成,2008年将进入产业化整体运作。

窑变 陶瓷色釉的涅槃之美


景德镇陶瓷名扬四海,尤其是经过窑火煅烧过的釉色,像烈日的火焰,像皎洁的月光,像清澈的泉水,而色釉的窑变更是千变万化,似乎可把人带入仙境,时而是高山瀑布,时而是雾中峻岭,时而又像一望无际的沙洲……

生活中的美景在运动中变换,可陶瓷的釉面是千年来艺人一代又一代的积累,是他们用双手、智慧、汗水甚至生命浇灌煅烧而成,且永恒不变。据说祭红就是一位美丽的少女用自己的身躯投入熊熊的窑火烧制而成。

窑变荷叶口炉

多么神秘的故事,多么值得探索研究的事业——配釉!20多年,从景德镇老鸭滩全市只有五座窑开始,到涨大水迁到景德镇雕塑瓷厂,我陪伴在父亲身边,他搞创作,我配釉,那时我简直着魔了,每当推窑车进窑的时候,我总会放几块“照子”以试制色釉的变化,在我的记忆中,慢慢地从一块釉果、一块长石、一块高梁(陶瓷原料)、一两氧化铁、二两氧化铜……在不断试制中揭开了色釉的神秘——原来釉就是用不同的无机矿物、泥巴、金属等,经过科学的配制、反复的高温氧化焰或还原焰煅烧而成。但配釉实在太麻烦了,不是配好了就可以烧成,因为这里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火的作用,什么釉用怎样的火,那是很讲究的,并不像煮饭那么简单:红釉要还原到位,青釉要氧化恰当。面对这些变化纷繁、无可捉摸的色釉,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宫。当我回过头来看明清古瓷的时候,更感到古人的伟大,他们把泥土和釉色变得比黄金还珍贵。

景德镇传统的釉在没有烧之前,基本是土灰色,只是经过了高温还原煅烧后才使它们变成光亮夺目的色釉,在窑变过程中有它的必然规律,又有它的偶然性,窑变的效果是不能重复的,当然这里不包括氧化焰色剂釉的烧成。所以每次窑变烧成的釉都有所不同,被称作“天人合一不可多得”。

陶瓷色釉美在何处?从她的外在美而言,窑变的色釉具有一种幻化之美,能使灰扑扑的泥坯成为艳光四射的瓷器,有青白釉的光亮之美,有亚光釉的温柔之美,还有无光釉的粗犷厚实之美。从釉的内在品格而言,釉的色彩能引发人们的情感,如影青釉给人宁静的感觉,祭红釉给人热情似火的感觉,花釉则给人万紫千红、色彩跳跃的感觉……正因如此,众多的陶瓷艺术家在创作时充分运用釉的内在品格,使作品的立意和主题能够得以充分的表现,使作品不仅美,而且美得有文化含量,这种釉是很有价值的。釉的稳定持久性则是色釉特有的优势,无论是油画色彩、国画色彩、漆料的色彩都是无法与瓷釉色彩这一独特性相比的,我们从出土的千年陶瓷文物,或从海底打涝起来的百年陶瓷花瓶上就可看到,尽管在土里、海水里沉睡了成百上千年,但它们的釉色仍是保留着崭新的色彩。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在陶瓷这个领域,釉的品种也是层出不穷。为了适应装饰的需要,现在已不限于古代的那些色釉,如五代的白釉、北宋的影青、元代的卵白釉、明代的霁蓝釉、清代的茶叶末等釉,又增加了暖色调、冷色调、综合色调,底釉、面釉等等数不胜数的现代色釉,品种真是丰富极了。

不论是什么釉,都是为艺术家的创作服务,都是从创作的内容、审美情趣的需要出发,从社会的需求出发。在运用的范围中,从观赏性的艺术瓷、实用性的日用瓷,到建筑用瓷都需要不同的色釉来装饰。陶瓷色釉已进入了许多不同的领域,在不同的空间散发着美的光彩。

窑变釉的魅力


单色釉瓷器近来成为颇受藏界关注的品种,市场走势也逐渐强劲起来。在五彩缤纷的颜色釉中,窑变釉瓷器显得十分独特和奇妙。近年来,窑变釉在市场上的价格也开始逐渐上涨,目前,成交价过百万元的窑变釉瓷已达到12件。

窑变釉,顾名思义,是器物在烧成过程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它本出于偶然,由于形态特别,人们又不知其原理,称为“窑变”。明代时,人们无法预测窑变的发生,因此窑变曾被认为是不祥的“怪胎”,尤其是官窑出现窑变,往往被砸碎。此后,随着窑变的时常出现,人们开始发现其独特的形态美,或如夕阳晚霞,或似秋云春花,更有大海怒涛,万马奔腾,因而窑变釉被作为一种艺术瓷釉为人们欣赏,如钧窑的窑变、康熙郎窑红、豇豆红、苹果绿等。窑变的缺陷美也逐渐得到人们的喜爱,窑火给釉面造成的缺陷,看久后反而让人回味无穷,甚至有了“娃娃面”、“美人记”之类的美称。到了清代,尤其是清雍正、乾隆时期,窑变已被视为一种祥瑞。据《南窑笔记》记载,清代生产窑变釉,入火使釉流淌,颜色变化任其自然,并非有意预定为某一种色泽,但基本已掌握了窑变釉的规律。

2004年,在中国嘉德推出的“飞鸿阁藏瓷”单色釉专题拍卖中,一件清乾隆窑变釉莲蓬口瓶获价165万元,是该专题拍卖成交价最高的一件。2005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上,一件高17.4厘米的清雍正窑变釉贴浮雕螭龙尊估价150万至200万港元,成交价达258.4万港元,是目前窑变釉瓷器中的最高价。2006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一件清雍正窑变釉三牺瓶拍得224.8万港元的高价。有关专家认为,随着单色釉瓷器逐渐被藏家所看重,窑变釉这种独特的单色釉瓷也具有极大的收藏投资价值。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艺术领域的创作:汤显祖窑变方案》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艺术领域的创作:汤显祖窑变方案》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